第012章:示范(2)-《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2/3)页
火仁甫跟刘二在火家酒馆里叽叽咕咕,刘敏娘亲赶来了;手里拿着一张自己画成的草图递给火仁甫道:“火大哥,这是纺车草图;您能不能找个木匠给奴家打造一架纺车?”
火仁甫是见多识广的人,没有听说过棉花,但纺车这种纺织工具早就见过。
因为成都的蜀锦坊缫丝人常用纺车纺丝。
火仁甫对纺车还是有所了解的,刘敏娘亲勾画出来的纺车是最原始的手摇纺车。
手摇纺车的纺轮加捻纺纱操作是间歇进行的,首先用纺轮的回转惯性进行加捻;然后将捻好的纱线缠绕到另一根轴杆上。
这种操作方式一来效率较低,二来由于纺轮的转动速度难以控制;纺出的纱线往往捻合程度不同。
山东临沂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已出现了手摇纺车的形象,这表明至迟于汉代纺车已非常普及。
最初的纺车是手摇式的,主要由一个大转轮和一个小圆锭构成。
通常,转轮直径是锭子直径的数十倍,两者以绳索或皮带相连。
摇柄位于大转轮中心,转动摇柄时大转轮即开始转动。
由于转轮和锭子直径相差数十倍,转轮转动一周,锭子就会转动数十圈;这里的锭子就相当于古代的纺轮,在其轴向一端固定若干条纤维,随着锭子转动,就可以自动加捻。
由于锭子的转动圈数由大轮的转动角度决定,因此加捻的圈数也可以由操作者精确控制。
此外,加捻完成后,只要将纱线取下贴在锭子侧面;随着大轮转动,纱线也会随锭子转动而自动缠绕到锭筒上;这样就实现了加捻和缠绕的连续操作。
最初的纺车只能一手摇一手纺,一人通常只能操作一个锭子。
后来人们发明了脚踏式纺车,用脚踏取代手摇;双手都解放出来,一个人也就可以同时操作多个锭子。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们又改进了纺车的驱动方式用水能取代人力;同时采用退绕加捻法,实现了边加捻边缠绕的全自动操作,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火仁甫把刘敏娘亲递上来手摇纺车草图看了几遍,义无反顾道:“成都蜀锦坊就有这种纺车,火某很快弄回一架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