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遭遇(3)-《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3/3)页
郭子仪坚守营垒防御敌军,敌军果然退去。
但吐蕃军师翁莲老松并不买郭子仪的账,让吐蕃兵士列阵对垒;自己出阵挑战郭子仪。
郭子仪不能容忍翁莲老松的嚣张,果断上阵跟翁莲老松厮杀;将其斩首。
魔教弟子和吐蕃兵见主帅被斩,一哄而散;从此和中原王朝结下梁子。
赤松德赞得知僧相国师翁莲老松战死,发了疯地似地向唐朝发起进攻。
郭子仪故去后唐朝再没有抵御吐蕃的将领;唐德宗即位后只好做了割地退让的怂蛋。
吐蕃人在《清水和盟》签订后有了一块绝佳的踏板;而且九曲之地土壤肥良,农耕产出极丰,吐蕃的农耕经济因之大幅提高,国力日强。
吐蕃几代赞普都有侵扰唐朝的横绩,不过唐帝国进入强盛时期;在一代英主李隆基主国下大兴改革,废除了唐太宗在急功近利的动机下推行的弊端重重的府兵制,唐军渐渐由职业农夫变成了职业战士;战斗力迅速提升,大大缓解了唐朝之前一败涂地的颓势。
然而好景不长,当镇国的七万安西唐军覆没于怛逻斯,二十余万内地唐军又先后丧于滇南之后;唐朝的情势再度变得极为不妙,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更令其一蹶不振。
等到763年连首都长安都被轻易攻陷之后,弱小的大唐对远比自己强大的吐蕃已经是怕到了骨子里。
779年唐德宗刚一即位,为了避免再被吐蕃痛打,便马上主动遣使,谋求与吐蕃和盟。
事实上,迫于大食、回纥等国强大的军事压力,蕃军主力此时均屯驻于自己的西疆,在河陇地区的驻军并不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二、三流的部队。
《全唐文》卷434中,记述了润州节度使韩洸在786年的一封上书;其中详细描述了吐蕃在河陇地区捉襟见肘的窘境:
闻其近岁以来,兵众寝弱,西逼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者,五六万而已。
早在清水盟约缔结之前,唐朝入蕃使崔浣便已通过秘查侦知了吐蕃人的虚实;并且明确地奏报唐廷:此时吐蕃在河陇地区的驻军仅有五万九千人,其中只有不到三万是能战之师,余悉童幼,备数而已。。
尽管吐蕃此时在河陇地区只驻扎了三万偏师和三万“童幼”,弱小的大唐却仍然不敢与其相争,只是一味乞求媾和。
此时吐蕃的军事控制区已经逼近大唐的首都长安,令唐朝君臣感觉如芒刺在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