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北地(8)-《章献明肃皇太后》
            
            
            
                
    第(3/3)页
    “是啊是啊!小子是叫王明理,瘟疫发生前还在夏州城城公干过!”
    “你在夏州城公干过!”卢成玉接上话道:“这么说你熟悉那里的环境,李继迁是否还在夏州城!”
    不等王明理说话,他的弟弟王明宽道:“李继迁自从诱杀了大宋九州巡检使曹光实后一直躲在夏州城,我们兄弟本来在夏州城开饭馆,可是李继迁占据县城后威逼我们参加他的军队;小子和哥哥才逃走的!”
    名叫王水泉的小伙子接上话:“我们5人的亲人全部死在瘟疫之中,跟着宋老爹向南边逃来;官爷要是能接受我们加入朝廷大军,便就有了吃饭的地方;小的们将感激不尽!”
    卢成玉见王水泉如此讲,突然想起大宋朝的祖训来。
    大宋自从太祖建国以来一直实行募兵制,不论禁兵、厢兵,都采用招募的办法。
    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是宋朝一项传统国策,朝廷认为:将壮健者招募当兵后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这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招募军伍子弟,也成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壮健的罪犯也刺配当兵,特别是充当厢兵。
    在兵源枯竭的情况下,朝廷往往强行抓夫;给民间造成很大的骚扰和痛苦。
    宋朝招兵的主要体格标准是身长,还须检查跑跳动作和视力。
    宋太祖赵匡胤最早将强壮的军士选充“兵样”分送各地,用作招募的标兵。
    后又改置“等长杖”,按身长尺寸招兵,各种番号的禁兵、厢兵等,身长标准也各有等差。
    招募为兵者,必须在脸、臂或手部刺字,以防逃亡,这是当兵的耻辱标记。
    但卢成玉的天祥军废除了刺字这种陋习,大不了给胳膊上、脊背上纹青;这是卢成玉采用了刘敏的建议。
    宋朝招募上来的兵士发给衣物、钱币称“招刺利物”。
    宋朝尽管设置等长杖,而实际招募时也可明令降低身长标准。
    至于官吏在招兵时,以老弱病患者滥充强壮者,更是屡见不鲜。
    宋朝对各级禁兵、厢兵将士,屯驻大军将士等,都发放军俸。
    军俸级别极为复杂,既有官兵差别,官与兵又各有等差,因各地币制、物价等差异,又形成地区差别。
    军士的正俸一般包括料钱、月粮和春冬衣,此外,还有郊祀赏赐、特支钱、雪寒钱、柴炭钱、银鞋钱、薪水钱,因立战功等原因而颁发的军赏,往沿边或外地出戌时发放领取钱米的口券,此类固定性或临时性的补助,名目繁多,难以悉数。
    宋朝军士大都携带家眷,居住兵营;一般情况上等禁兵的收入可维持全家温饱,而厢兵收入微薄,不足以糊口,加之军官经常欺压和奴役军士,克扣薪饷,使很多军士生计艰窘,不得不兼营他业,因而严重影响宋军的战斗力。军士逃亡和反抗事件也层出不穷。
    卢成玉天祥军军士暂时未带家眷,家眷全都安排在京城军营里由专人提供生活保障。。
    宋朝对各级军士每年或不定期地实行拣选。壮健骁勇的军士可由厢兵升禁兵,禁兵中的下、中、上等兵直至皇帝近卫班直亦可依次升迁。
    不合格的军士则须降低军种和军级。老弱残疾的军士,可充当“小分”或“剩员”,领取一半军俸,担任军中各种杂役,也可削除军籍,回乡务农,或任便居止。但拣选制往往徒具形式,并不认真执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