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夜宴已冷,菊花未残-《明朝第一弄臣》
第(2/3)页
闵圭嘴里发苦,很是想念不知所踪的刘大夏。他很清楚,指望刘健这样的老狐狸会因为自己一句话,就勇敢的承担起这样大的责任,是很不现实的,并且他也未必担得下来。
大学士在天下士人眼中无比神圣,可在皇和那个谢宏的眼中,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儿,否则怎么会产生那次小黑屋事件?
现在看似一败涂地,穷途末路了,实际大伙儿还是有很多选择的,只是这些提议不太适合直接说出来罢了。
最简单,也是最现实的体例就是妥协,也就是投降认输,打输了纳头便拜,这才是好汉所为,历朝历代的官僚们都很精通于此,有些曾经历任数朝的老油条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呢。
武人改投他主那叫没有气节,可以冠之与三姓家奴之类的称号。
可文人要是这么做了,却可以称之为弃暗投明;若是日后再有频频的话,那叫忍辱负重;即是历任多朝,也可以解释为心怀天下,不以一家一姓的得失为念。总之,都是一些高风亮节的举动。
可是,这种事能做不得说,谁要是敢当众提出来,肯定被就地攻击成筛子,除非提议的人身份够高,大伙儿这才会暗示:既然大人您这么说了,那咱们就忍忍好了。
而即便这个提议的人身份再高,事后也一样会被人骂成猪头,投降没有错,可是你说出来就给人抓到话柄了。因此,刘健才忙不迭的让大伙儿议议,不肯独自决断,闵圭也不敢主动说出来,以免成为明朝第一冤大头。
固然,忍辱负重这个策略难以实行的原因还有一条,那就是闵圭不得确定,自己这些人有没有忍辱负重的机会。
正德不是曹孟德,谢宏更不是郭奉孝,这俩人似乎没有举手烧信,一笑泯恩仇的气度,反却是用睚眦必报形容这俩人比较合适,尤其是后者,除没有气度,更兼心狠手辣。
当日的孙松不过是拦了一次路,就被他打个半死,这次大伙儿可是差点要了他的命,这人控制了京中局势之后,会将此事就此轻轻揭过?闵圭第一个就不相信。
如今外间已经恬静下来了,局面显然是已经被控制住了,若是谢宏真有那个心思,现在也应该登门访谒了。固然,他来的时候,不会有人给他什么好脸色看,可是也没人会象以往那般恶语相向,背后如何更是不得而知。
只要他暗示出了诚意,大伙儿也不会非得自找不痛快,他不过赢了一场罢了,还是在大家操之过急,谋虑不周的情况下。只要度过了今日难关,日后大家都卧薪尝胆,再把场子找回来就是了。
自古有言:邪不堪正,只要他继续在朝堂晃荡,以士大夫们的斗争经验和本领,终有那么一天会找到他的破绽的。
谢宏既然没来,那他的心思就和明白了,显然他是不肯就此罢休,清算已经成了必定,那么就容不得大家自在静坐了。
体例还有很多,其中难度最大,风险和收益也同样最大的体例,就是大伙儿立刻离京,然后号召天下仁人志士,一同清君侧,甚至推翻昏君。
这条路很曲折,前景却很诱人,可难度同样很大,就如同当日刘大夏首倡要在京城中动武一样,那时要顾虑的,现在依然要顾虑,另外,风险也要更大一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