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共襄盛举-《明朝第一弄臣》


    第(2/3)页

    见两人谈得投契,他自是欣喜,可看到谢宏对奇淫技巧这种小道如此关注,他心中不由隐隐有些忧虑。

    朝堂上的形势具体如何,以他的身份自是不知,可却能想象得出来,重臣们受了如此重大的冲击,想必以后也会慎重行事。谢宏不过年方弱冠,又花了极大的一部分精力在手艺上,在对方认真起来之后,他怎么可能斗得过那些老狐狸呢?

    王知州甚至朝堂上的凶险,更知道士大夫们的手段,那可不是光靠有点小伶俐就玩得转的,何况还是谢宏这样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小道上的人呢?

    唉,看着兴致正高涨的儿子,他也只能在心里暗叹一声了,没体例,现在事已至此,就算不让儿子投靠谢宏,将来他也别想在士林吃得开,左右早晚都是个衰落之局,莫不如现在就堵一把呢。

    “谢大人,下官还有一事……”王庸原本是不敢打断谢宏的兴致的,怎奈外面还有人相侯。

    这俩人一谈论起来就忘记了时间,眼见着就是两个时辰过去,从午后已经到了傍晚,若是再让外面那人等下去,恐怕会累个好歹的也说不定。谢宏自然是不怕旁人怨恨,可自己要是被那位同乡惦记上了,那可就万万承受不起了。

    “嗯宏颔首承诺着,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在承诺王庸,还是在和王云说话。

    谢宏确实ting高兴的,从王云这里他了解到了,自海禁之后,大明的造船技术虽然没获得任何进步,可也没有倒退太多,很多技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那种最大的福船,也就是长四十余丈,宽八丈,足有五、六千料的四桅大船,用后世的说法就是,如今应该是见不到了,不过一两千料的船却比比皆是。

    自宋至明,中国船经常使用“料”为其大小的单位,这个料是容积单位,一料就是十立方尺,换算成重量的话,大致可以依照一料等于一石,即九十二斤半的比例来估算,这数字不是十分准确,但大体上应该差不多。

    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那些都是两三千吨排水量的大船,现在江南比较多的都是几百吨的,其实不比大航海早期的西方船只差。

    另外,后世统计出来的一些重要的技术,更是早就被大明的船匠应用出来了,或者说,其实是在宋代,这些技术就已经相当作熟了。

    正如有了螺杆,就意味着镗床即将呈现;有了蒸汽机,就代表着即将进入工业时代一样,造船也有着类似的技术指标,有了水密隔舱,可以保障远航的能力;利用八面风的技术,也是帆木船的最高技术之一。

    而有了过洋牵星这项天文观察导航技术,就可以用牵星板丈量所在地的星辰高度,然后计算出该处的地理纬度,以此测定船只的具体航向,更是出海远航的不二秘诀。

    在京城没有找到船匠,并且从工部都水司得知,南京的龙江船厂和直隶的清江船厂已经完全烧毁,谢宏本还以为造船之事须得重头开始呢,却不想今日获得了这样的好消息。

    他不单不消重头开始,甚至在很大的水平上,大明的航海技术依然没有落后于西方太多,这怎能不让他喜出望外呢?

    “王兄,小弟有意在书院的研究院中划分出来一个航海学院,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谢贤弟学究天人,实在让愚兄汗颜不已,在贤弟面前,我哪里又敢卖弄?并且,我也并未学有所成,比起那些资深的船匠实是远远不及的,哪里又当得起贤弟这般推崇?”王云连连摆手不敢应承。

    他来之前本是有些不情愿的。谢宏名声虽大,可在这些手艺人眼中却都有些怀疑的,总觉得他这一点年纪,怎么可能学懂这么多手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