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他不会怎么办?-《娇养王府痴妾》


    第(1/3)页

    朱伏梅的婚期近在眼前,  她定亲后筹备的时日并不长,因为陶迟赶着回去北地。

    春闱结束后,他的名次出来,  任职令没多久就下来了,待他完婚立即走马上任。

    早在去年底,薄时衍就给他安排好了去处,名次对陶迟的影响并不大。

    不过对于文人而言,  科考的成绩是伴随终生的,  能拿到好名头,自然是大喜事。

    朱将军结这门亲事,除了女婿的家底太过于单薄,  其他倒没有什么不美的。

    起初朱卫平瞧不上陶迟,京城里这样的白面书生还少么?闺女看上他哪点了?!

    他是个武将,心里尊重读书人,前提是这个读书人别做他女婿。

    一旦成为女婿候选人,左看右看,哪都不顺眼。

    主要是太穷,  捉襟见肘,  女儿嫁过去吃啥喝啥?明摆着受苦呀!

    朱卫平反对了这门亲事,  后来是被朱伏梅反复游说,加上偷偷接触了解陶迟的为人,才渐渐改观。

    这年轻后生是个好的,  懂得知恩图报,  性子也沉稳踏实。

    并不因为自己高中就沾沾自得,也没因此就翻脸不认人,  搭上京城高门贵女,  拒绝报答他的乡亲们。

    此种例子戏台上没少演,  现实中可不少见。

    陶迟与之相反,他拒绝了朱伏梅不止一次。

    甚至直言妻儿跟着他会吃苦,比起油腔滑调之徒,属实叫人高看一眼。

    而最终让朱卫平点头的原因是,陶迟对他女儿的郑重以待。

    决定议亲之后,经过几番谈话,拟定了一个约定。

    朱卫平没有勒令陶迟不顾念他的乡亲们,他吃百家饭长大的,不认恩岂不令人唾弃?

    他要求陶迟,往后的俸禄乃至其他进项,一分为二,一半养着自己的小家,一半养他的大家。

    如此,算是两头兼顾,恩义两全了。

    至于小家的日子过成什么样……想来是离不开朱伏梅嫁妆的支撑了。

    这一点,朱伏梅自己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是她自己乐意的,朱卫平让步后,只能多塞点陪嫁给她。

    也不是没有大户千金下嫁农家子的,有个好处就是她自己当家做主,不受委屈。

    何况陶迟也没有至亲,朱伏梅上头没有长辈压着。

    当然,朱卫平为闺女做了周全的设想,预见性地警告了陶迟,返回北地后,不许纵容他的乡亲们挟恩欺压朱伏梅。

    万一那个村子排外怎么办?挤兑外来的小媳妇?

    这些商谈细节,是汤幼宁去朱将军府上小住,给朱伏梅送嫁的时候,她自己说出来的。

    婚期近在眼前,待嫁新娘子邀请了闺中密友,一同玩闹几天。

    然后安安心心踏出家门上花轿,以后就不是小姑娘了,如此像是一个告别仪式。

    乐萝有点闷闷不乐,一来为她自己的婚事犯愁,她和顾旋那厮圣上赐婚,板上钉钉,没得变数了。

    二来为朱伏梅即将离京一事,这一走,啥时候能回来呀?

    见一面都不容易吧!

    “北地那边严寒又偏僻呢,”乐萝皱着小鼻子:“你爹说得对,指不定他们村子排外!”

    汤幼宁想了想,接话道:“理应不会,陶郎君读书那么多年,村里都舍不得他下地干活。”

    不然能养出一个白面书生么?

    她在库耳里湖的上水瑶见识过,那些淳朴和善的乡民,是真的热心肠,哪怕没有血缘关系也会掏心掏肺。

    这才把陶迟给养大了,给供他念书识字,光是进京赶考的路上,就得花费许多银钱。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