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次日,皇帝和太后派来的特使,旁听了大理寺对驸马崔谨的审问。 崔谨抵死不承认,自己与那些刺客有关,还反咬一口,说自己是在回乡祭祖的途中,被刺客绑架,困于别庄中,直到长公主的死讯传来,他才被放出。 暗指有人故意构陷,想要让他做替死鬼。 关键时候,崔谨还让常公公拿出一条带血的白布,指认皇太孙身上有伤,是长公主被刺身亡那夜所受的剑伤,意指楚琰才是杀死长公主的真凶。 只是,两边皆是口头攀污,都没有切实的证据,能证明对方是凶手。 大理寺和府衙不敢擅作主张,只得请特使回禀太后和皇上定夺。 最后太后出面,以证据不足为由,勒令大理寺重审,放了崔谨,另行缉捕真凶。 各方心知肚明,太后的干预是为了护下楚琰。 可对方既占了上风,又怎会轻易罢休。 长公主遇刺身亡之事,一夜之间不胫而走。 京城有关皇太孙楚琰的传言,更是愈演愈烈。 先前关于东宫冰窖的案子,也被人旧事重提。 更有传言影射皇帝三个儿子的死,或许都与楚琰有关。 众口铄金之下,皇太孙楚琰本就恶名昭彰的名声,更是雪上加霜。 言官弹劾楚琰的奏章,雪花似的飞到皇帝的案头。 先前那些要联名上书请命彻查皇太孙的书生们,又开始闹腾起来。 皇帝默不做声,既不惩戒楚琰,也不平息舆论,只作壁上观。 与此同时,长公主的丧仪也不能再暂停,不得不继续办下去。 太后对长公主的死,深感痛心,决定亲自出宫前往长公主府吊唁。 她老人家既然要去,皇帝和皇后自是也要作陪,如此一来,后宫里但凡贵妃以上品阶的后妃皆随驾前往。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