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华夷之辨今如是-《无尽武道》


    第(2/3)页

    就见福星照笑得非常开怀地对正无聊打棋谱的魏思语道:“小姑娘,一个人下棋是不是很没有意思,叔叔陪你下,怎么样?”

    庞士元给魏思语的幻化,对福星照毫无用处,被一眼看穿!

    ……

    依然是漫漫丛林,林子墨、智郜、量天尺三人正在默默地赶路。

    此时,距离他们杀尽倭寇才过了几个小时,可他们却已经没有了大杀倭寇时候的勇猛和兴奋,反而显得格外地郁闷和不解。

    又走了一段路,量天尺终于憋不住问出了声:“林学长、智郜,你说那些明朝人,为什么好好的中国人不做,却要做东瀛人?做了东瀛人还不算,还要带着东瀛人来到故国当倭寇。而且,他们烧杀抢掠,**掳掠,无恶不作,做得甚至比倭寇还要过分。你说,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量天尺真是满心地不解,更有满心地愤懑,无从排解。

    而让他如此不解和愤懑的,正是倭寇中那数量不少的明朝人。

    他之所以会知道倭寇之中有大量明朝人,是因为战斗到了最后扫尾的时候,大量原本只是“叽里咕噜”乱叫的倭寇纷纷开口求饶,居然一个个都有一口地地道道的中国音——虽不是当代的普通话,可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闽粤一带的方言。

    当时,量天尺就震惊了。

    他不解,为什么明明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会带着倭寇来杀中国人,而且干得比倭寇还要过分?

    同时,他更加的愤怒。

    愤怒的他,一气之下,就加入村民的杀戮之中,把所有的倭寇都杀了个干干净净。

    可杀人,并不能解除他心中的疑问。

    面对量天尺的疑问,林子墨一时间也无法解答。

    其实他之前也都在想这个问题,可惜林子墨自己也不过刚刚二十,知识、学识、人生经验等等,都还处于成长阶段,这样的问题对他来说,还有些太过复杂和深奥。

    他所能想到的,不过是利益熏心、丧尽天良罢了。

    可这样的回答,即便是他自己,也无法说服,更何况说服别人。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倒是智郜不愧其智慧超群之名,加上博览群书,善于思考,他的回答就显得有理有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民族意识。其次,是利益。最后,则是人性。”

    “首先,我们说民族意识。中国的民族意识,从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孔子做《春秋》曾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可以说,那就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意识——以我为主,兼容并蓄。这样的民族意识,传到汉代,汉民族的民族意识达到了顶峰。每一个汉族人,都以自己为汉人而自豪。”

    “可惜,汉之后,中国汉民族的政权就开始不断削弱。两晋时,更是只留下半壁河山。北方之地的汉民,被胡人杀得十不存一。而存下来的,也只能依附胡人而生。”

    “两晋之后,就是隋唐。隋唐说是汉族政权,可确切地说应该的胡汉政权。说是胡汉,是因为隋唐最初的权贵、门阀,几乎都是胡人汉化,或者半胡化汉人。真正保留了汉族传统的南方汉人,依然处于被征服的地位。”

    “因此,那时的中国,也没有什么民族意识,倒是有挺强的国家荣誉感。因为隋唐时的中国,是最强大的——没有之一。中国历朝历代最喜欢说的万国来朝,就是从唐朝开始的,那几乎就是盛世的标志。不过唐朝的盛世的代价,却是昂贵的。中国领先世界数千年的技术文化,也是从唐朝开始不断流传出去,从而给其他国家、民族反制的机会。”

    “此后,就是宋元明清,中国开始不断变幻汉胡政权。一次次地政权变幻,一次次地改朝换代,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逐渐模糊,古人开始只认皇权,而不认民族。在他们看来,什么民族不民族,都是假的。不管哪一个民族的人当皇帝,他们做平民、草民、****的日子,都不曾好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