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数字音乐-《全职偶像》


    第(2/3)页

    首先他想到,既然已经制作好了母带,虽然无法制作CD,但他可以拿到广播电台先去做一下推广,相信到时候各大电台的争相播报,会给这张单曲提前预热。

    不过在接连碰了几次壁以后,这时他有一个高中建议他到互联网上去试试。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他就让朋友帮他建立了一个网站,又或者说是一个音乐下载平台。

    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由于网络传输速度很慢,通过互联网共享数字化的音乐被认为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1993年,MP3音频压缩技术诞生。MP3是MPEGAudioLayer3的缩写,这项技术可以将一首CD音乐压缩到只有几个MB的容量,使之能够在互联网上快速复制流传。该技术出现之后迅速流行,许多音乐爱好者将自己的CD音乐转成MP3格式放到互联网上供其他用户自由下载。这就是最早的数字音乐传播活动。不过那时候人们显然还有意识到这样功能的潜在价值,只单纯的把它当成一种便利的下载工具,所下载的也不过是一些未经授权的盗版音乐。

    直到1999年,一个19岁的年轻人尚·范宁在开发的在线音乐交换程序基础上一个叫Napster的网站。NaPster创新了互联网的沟通方式,使用上的便捷性和完全免费的音乐共享体验使NaPster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其用户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趋势。与此同时,他也造就了数字音乐时代的飞速发展。

    不过尽管如此,这个时候的数字音乐传播仍没有进入收费阶段。各网站多是采用以免费音乐资源聚集受众,进而吸引广告商的方式来赚钱。这跟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赢利模式实际上是一样的。基于数字音乐传播特性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话说误打误撞之下,布鲁克找一条推广音乐的新路子,欣喜之余也没有仔细观察数字音乐的发展史,也就这样错过一条开创数字化时代的新道路。最后还是后来路易斯提出来,布鲁克才是一片恍然啊。这只是后话,暂且不提。

    《海阔天空》一经上架,顿时引发了一阵收听狂潮,在互联网上布鲁克专门创建的网站里,歌曲的下载量一经推出,即成几何倍数的增加,短短两天,歌曲的下载量就达到了一百多万次,网站的浏览量更是突破了一千万人次。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开始传颂这首励志人心的歌曲。

    “嘿,伙计,你在听什么歌呢”“《海阔天空》”

    “没听过,接我听听”……“呜呜,真是太好听了,你在哪下载的,我也去”

    “就在×××网站”

    …………

    “海阔天空,你听过没有,现在网上很火的一首曲子,你一定要去听”

    “真好听,听完之后给人一种想要嚎叫的感觉”

    “走,我们回家听歌去”

    …………

    或许是因为人们都在关注这首歌,再加上这里是洛杉矶好莱坞,世界娱乐的中心。各大电视点的转播,各大网站的转载。

    《海阔天空》以一种疯狂的速度蔓延到了整个美国,慢慢的,这首歌传到了美国的最东边——纽约。

    查理安德斯,一个生活在纽约的普通上班族,生活在纽约上东部的蓝领去的他不得不每天辛苦工作,假期也没多少空闲的供着高额的房贷,供着幼小的三岁女儿上最好的幼儿园。人到中年的他因为工作的压力,和家庭的负担早早的就白了鬓角。本来他不是一个喜欢浪费时间在听歌上的人,只不过这时正家里餐厅吃着饭的他听到广播里传来一阵悠扬的的旋律。

    “呵呵,什么时候新闻频道开始播放音乐了”查理抱着试听一下的想法,忍住了那个要转台的念头。

    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

    怀著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

    风雨里追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