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灾难(五)-《二战之我的澳洲天际线》
第(3/3)页
诸多问题让北洋政府选择了西澳方面提出引进劳动力的需求,而西澳则非常爽快给了每年100万的份额,对此北洋政府是大喜过望的,但问题又出来了。
北洋政府没有那种运输能力,即便可以给西澳每年一百万人,也运不过去,那么,每年到底有多少人移民,决定权完全在西澳手上。
西澳方面肯定也不是人什么都要的,主要是需要劳动力。在西澳之时福克斯就确定好了方向,主要需要大量的农民牧民,还有大量打算进入工厂工作的工人。
考虑到中国还是个农业国家,福克斯也没打算一定要有门技术的人,要也没多少不是?
考虑到“人口众多的国家不一定是强国,但强国一定是人口众多的国家”这句话,福克斯迫切地希望澳洲的人口迅速增加起来。
虽然每年一百万人的移民可能会对原本的社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冲击,但是福克斯已经在做准备迎接这一切的到来了。
福克斯把位置选在了帕斯、黑德兰港等沿海城市,推行他的“20层高层住宅区计划”,用来满足移民们的住房需要。
和芝加哥高层建筑有所不同,这些沿海城市的高层住宅区虽然也是主打“经济、效率、速度、面积、功能完善”,但是在这里也加入了很多现代风格,有着风格各异的建筑装饰。
虽然福克斯掌控着都市天际线系统这样的城建系统,但也很难突破在材料、施工机械、技术上的短板,拥有的不过是抗风抗震的结构。
福克斯原本打算兴建一大批30层高的住宅区的,他有这些图纸,但是为了过度也是保险起见,他先提供了一批20层的图纸。
而30层的图纸则交给各个建筑师所研究,让其寻找灵感,福克斯是很期待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早日到来的,他想找到那种熟悉的感觉。
而且,他还想看下有没有机会弄个地标出来什么的,比如像帝国大厦那种的,正好让他炒地皮赚一波钱,他可是有些囊中羞涩啊。
这次救援行动是西澳的大家各掏一点经费出来的,不算什么大钱。在中国的半年,经费也是北洋政府帮忙给的——福克斯的救援队还陪着北洋政府派出的几个部门考察队进行灾区考察。
除了救灾物资大部分是各方支援之外,其他的费用基本上是北洋政府帮忙报销了(也包括小部分救援物资)……
福克斯除了和北洋政府签了通商条约,也在震区的附近耗些时日走了一圈,还有就是和一大群海内外的专家讨论这次地震的情况了。
由于此次地震的特殊,很多人都前来中国进行考察和救助,在一段时间后,上海举行了这次地震的研讨会。
在会议上,福克斯除了了解这次灾难的相关后,还时不时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日本人身上,他可对日本人没什么好感。
他知道1923年日本也有个大地震,到时候他打算借机去日本打探一些情况,最好能安排多些情报人员,这种事越早越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