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小李那年成名的速度可以说是非常惊人的,原本还只是三队的青年球员,可刚代表国家队就有惊人表现,自然引起业界的更广泛关注,中国队随同远东运代表团乘坐日邮船轮回到国内,停泊上海,应邀与上海队进行比赛,也算是弥补此前没有搞国内选拔赛的遗憾。这场比赛直接就让小李出任主力中锋,开场仅15分钟司职中锋的李惠堂就为球队打入第二球,最终南华以四比二获得胜利。到场的上海球迷第一次认识到这小孩前途不可限量,初次在上海滩扬名。打完这场比赛,南华本计划启程回港了,但上海足球想挽回输球颜面,邀请再比赛一场,声称将“尽起上海华人精英出战”,算是把比赛捣鼓成“区域之间的大对抗”了,南华自然不能推却,四天仍在上海公共体育场进行对抗。由于首场的精彩,加上上海球迷“同仇敌忾”(打国家队旗号时自然是支持国家队,变回香港球队就成了地方间的竞争了)那场购票进场的观众非常多,场内拥挤不堪,盛况在上海球界难得一见。面对上海足球精英组成的联队,南华也不敢怠慢,排出了远东运夺冠的原班主力,黄柏松也出战,把小李挤回内锋的位置。比赛双方互有攻守,打成均势,南华由黄柏松先开纪录取得了领先,但不久上海队就利用点球把比分扳平。比赛僵持到比赛临近结束时,李惠堂高高跃起,头球破门,反应不及的守门员无所适从看球入网——为南华奠定胜局。 很显然,这就是李球王一生仅进过的两个头球其中的一个了(在陆逐虎的影响下,头球变成了……三个),让上海球迷误以为这家伙不仅脚下了得,项上功夫也十分不俗,堪称全能,自然是喜爱有加。比赛压哨时黄柏松梅开二度,显示自己还是带头大哥,三比一完场。上海的宁波、绍兴两同乡会及广肇会专门制作了大银杯赠给南华,上书“我武维扬”四个大字,以表彰以南华为主体的中国队五夺远东运动会足球冠军之举——当然后来随着李惠堂出走上海,以后的中国队开始有了更多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的球员。 就是因为这时候在上海有了“群众基础”,两年后李惠堂与青梅竹马的女友为了逃婚而“私奔”时才会选择上海作为目的地,并在上海足坛打拼出了属于中国人的天地,基本上生涯最巅峰的状态都献给了上海的球迷。 这年是比赛相当密集的年份,除了远东运动会外,还有中国队远征澳洲的比赛——没错,李惠堂现存于世的比赛录像,“连过四人”,卧地跌射,“万人声里呼球王”都是从这次远征中出来的。 陆逐虎“亲临其境”体验后知道,在李惠堂的那批国脚中,“远征澳洲”是一个经常性的足球交流活动,还曾在比赛中发掘出了陆逐虎的好基友周贤言,结识巴萨前历史射手王阿尔坎塔拉,“澳洲李惠堂”波鲁克……当然这其实也是有当时的背景的,起初甚至只是一个误解…… 误解的源头就是那两个足球的词汇,“soccer”和“football”之间的区别…… 学过初一英语的都知道,soccer是美国人为足球运动特别命名的,用来区别在美国被称为football的橄榄球,而澳洲也是这样,澳大利亚超级联赛之前的联赛就叫“NationalSoccerLeague”嘛。 1922年的时候,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橄榄球联赛组织方,以为远东运动会足球比赛是橄榄球赛,觉得中国队能称雄远东,实力一定不俗(谁知道中国到现在都没什么像样的橄榄球队),于是派新西兰著名的体育评论员亨利•米勒还有橄榄球教练库比特等人来中国,计划邀请一支大学橄榄球队访问澳大利亚。(米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率领一营华人战士支援法国前线对华人的感情非常深厚。战后米勒回到澳洲,常在报张上宣扬中澳友谊,还对中国体育发展有浓厚的兴趣,算是很早一批的国际友人了。“战地1”游戏中那个老传令兵可能是以他为原型的。) 结果“澳洲土老帽”一行人抵达香港时,才发现他们搞错了状况,中国还没开展橄榄球运动,也不会有什么橄榄球球队——但足球已经发展得红红火火了。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米勒既然来了,肯定就不会白来一趟,一方面去电橄榄球会说明情况,另一方面又转向澳大利亚足球总会提议邀请中国足球队访澳。获准之后,米勒和库比特向中国方面提出邀请,希望中国能选拔华北、华东、华南三地的球员组成国家队访问澳洲,并且费用由澳方承担。 最终中国队选择7名华东球员,6名华北球员及4名华南球员组队,前任的“大总统”黎元洪也鼎力赞助。经过现场观摩,米勒对中国队的水平也大加赞赏,认为和澳大利亚实力相当。最终敲定行程。华北球员因为一些原因最终并没有加入,不过初出茅庐便大放异彩的小李肯定是在列的。(后世回顾的话会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这次的名单里甚至混进来一个“韩国人”——当然那时候朝鲜半岛已经被日本吞并了,并没有韩国的国家了,许多韩国人都流亡在中国。这位叫“申国权”的上海后卫,也是中国队历史上唯一一位韩国籍国脚,当然他一开始是中国国籍,等韩国独立建国后才搬回去去。学生时就读于上海交大,先后任职于交大和韩国延禧大学(延……延禧攻略?),1932年和1948年还分别作为中韩代表团成员两度参加奥运会,1932年那次是以中国国立交通大学(上交、西交两校共同前身)的体育馆主任身份,成为中国队第十届奥运会代表团成员,也因此成为第一批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人物之一,当然虽然有一个团队,但运动员只有悲催的刘长春一个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