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三十四章:欢度新年-《永世帝唐》
第(2/3)页
最原始的“鞭炮”要等二十年后才能出现,现在只有“爆竹”或称“爆竿”。就是将竹竿放火烧,爆裂的声响可以驱散鬼神。
除夕晚上,全家老少要在一起吃喝玩乐不睡觉,这就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守岁”风俗。唐朝人喜欢大家族聚居,如果有辈分高的老人在,那么不但老人的直系儿孙,可能连已经成家的弟弟、侄儿、出嫁的妹妹、外甥都聚在一起团圆守岁。
武德七年的除夕夜,除了殷元、裴氏、闻氏、殷清栿、玉娘、幼娘、和殷清风、小丫头之外,殷清风的姑姑殷温娇带着她的两个儿子也来了。
之前殷清风做出的扑克、跳棋等在今晚额外受欢迎。
按照这时的习俗,子时一到,要辞旧迎新了。晚辈要给长辈行礼,奴仆要给主人叩头,大家要说拜年吉祥话。男性以双膝跪倒叩头为主,叩头时间、次数、身体姿态取决于行礼双方的身份地位。女性正式礼节叫“肃拜”,初唐时“肃拜”是先双膝跪地,然后在胸前抱拳拱手或者合什,身体和头部也跟着微向前低伏一下,动作幅度不大。
由于殷清风的原因,今年府里的节日过得很热闹。不但采购了大量的过年用品外,在滋味楼培训回来的厨子们,也终于让外宅的奴婢们吃上了炒菜。而且这些奴婢们在拜年的时候,都得了不小的红包。
殷元看到这热闹的景象,似乎很是激动。但一贯内向的他并没有言语什么。
大年初一早晨,唐朝人喜欢在院里竖起一根很长很长的竹木竿,底部埋扎在土里,竿顶飘悬着纸或者布做的长条型旗子,在寒风中抖动,这叫幡子”。后来这种风俗传到日本,演变成了“鲤鱼飘”。而这种习俗最少在公元两千年初中国北方的农村还可以见到。
元日要喝过年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等七种药材混合制成。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唐朝人喝这两种酒,有一种十分有趣的习惯,就是要从全家最小的孩子开始先喝。原因据说是“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
喝酒时席上端一个“五辛盘”:盘子里一片青青绿绿的生辣气冲天,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蒜薹、胡荽。吃“五辛盘”是为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对于这辛辣的蔬菜,殷清风是面不改色。可这屠苏酒和椒柏酒殷清风是真怕了。其他人更不用说了,都紧眉挤眼儿的“享受”这些寓意美好的吃食。
唐朝人过年也爱吃甜食:比较著名的有“胶牙饧”。“饧”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比较粘软,甜度不如蜂蜜,也不如现在常用的蔗糖。但是在唐朝,甘蔗制糖法刚从印度传入不久,蔗糖(此时也叫“石蜜”)还很不普及,只有巴蜀一带有人种植和炼化,一般百姓见不到。所以,麦芽糖已经算是贵重的美味食品了。
殷元在初一这天早上,穿着整齐的朝服出去了。
唐朝官员在春节第一天要穿着正式朝服给皇上拜年。先是由宰相带着进皇宫正殿,拜贺皇帝,读晦涩拗口的贺年骈文,然后内臣替皇帝作答,宰相们再退出来,接受外地府官藩属的贺文朝表,选一道高官的贺表继续宣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