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陈留的衙署之内。 曹操搬走之后,空缺出来的衙署大府,自然重归于张邈之手。 此时,为別驾的陈宫,就在张邈府邸之内。 两人本为同一派系,而且都敬重边让,本以为可以调和他与主公曹操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想到却是这样的结果。 边让被下狱,随后斩杀,说是在狱中继续大放厥词,彻底惹怒了曹操,破坏了兖州屯田大计,但其实两人都明白,没那么简单。 必定是他们这位曹兖州,早就想杀了。 只是心思细腻,知道那时还需要一个宽怀仁德的名望,故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去找边让的麻烦。 可百万人口都能安置下来,屯田又屯出了死心塌地的百姓民心。 那边让的那张嘴当然不必再留。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 边让都不留了。 兖州士族还留不留? 陈宫与张邈都在自危。 曹操的手段,心思,心胸,魅力,甚至是用兵之法,都远远比他们以为的更加恐怖。 当真是应了早点月旦评许家兄弟的那句评语,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也。 他的奇思妙想,能打破常理,有绝人之相,天下少有的认知眼界。 “还要再考虑吗?” 两人在主堂上沉默了很久,整个大堂,就他们二人。 摆放的席子上,有娇小的脚印,眼看便是刚刚有舞女踩踏过,才被驱逐出去未曾打理。 张邈在主位,陈宫在左首客位。 案牍上都摆放了酒,不过两人都没有喝多少,是以面容基本没有发红。 显得很是清醒。 “孟卓难道,当真愿意将此兖州,拱手让与他人?你且不想,你身负八厨之名,不也是为了在乱世得民心所依?但现在民心全然不在你侧,该如何?” 陈宫立起身,神情郑重语气低沉,他说得很慢,但每一句话,都在撩拨张邈的内心,直击他这些年最为憋屈的事。 “你与袁本初,曹孟德本是发小同侪,盛世之时,你便已经是二千石了,做個刺史又有何难,日后擢升九卿三公也不为过,可到了这乱世……” “袁绍居冀州,曹操居兖州,你孟卓又如何呢?屈居于曹操麾下?当初我们迎举曹操入兖州平贼,乃是功不可没,应当占据一席之地,然现在曹操并未有此报恩之行,将让我们丧失容身之地。” “在下窃以为,日后恐当以荀氏为主,颍川为盛,宗亲为将,而兖州士族,仅仅只是兖州士族而已。” 言下之意也简单。 那我们图什么? 徒伤悲吗? 绕了一大圈,还是不受重用,甚至名流之首的边让还被下狱处死,加上荀氏得势,日后根本没有他们壮大之机。 “伱当初不是支持曹操吗?跟随左右,出谋划策,怎么现在又想背叛他?” 张邈一句反问,让陈宫陷入了沉默。 他虽然了解陈宫的为人,但是却还很担心,这会否是来试探。 边让之死,让兖州内的名流士族沉默了许久,对曹操的不喜,慢慢的转变成了恐惧和不敢言的愤怒。 那么现在问题就摆在眼前了。 如果想要日后活得好,可以自在畅怀的继续附庸风雅,那他们首先要学会到曹操面前虚与委蛇的臣服,再兢兢业业的做份内之事,栖身于此。 但这就意味着打碎自己的自傲,并且就意味着承认依附于他们并不看好的所谓阉宦遗丑。 如果不愿的话,那就在乱世之中,要么隐退,要么去地方治理为官吏,再也难以跻身于重任功高的行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