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陶谦本不是徐州人,领丹阳兵而入徐州,除贼之后,可得徐州当地士族支持,并且联合商贾,以开市屯田,治理百姓,这一两年内,所获颇丰,方得天子亲自委任其州牧。” “州牧者,以名望服众,以兵力立威。” “士人与百姓,多归附,可见陶谦并非是寻常凡夫俗子,自有手段,若是可知晓此节,方有机会。” 这一番缘由,许多人都不甚了解,只是知道陶谦的名望,具体事迹,这年代哪里有人去专门为他写传记呢? 自然只有熟悉的人才知晓。 哪怕是曹操,对陶谦的知晓都是风评多于事迹,至于他以往一些奇闻逸事,那就更加不知道了。 正因这话极其有道理,才让正堂上稍微安静了下来,一时间不知从何说起。 这里可没有徐州来的谋士。 各地谋士,之所以人才辈出,主要体现在“地利”这一点上。 他们知晓当地地形,不为人知的行军小道,或者是本地的行政之策等等…… 所以地位不一。 比如有些人在中原为政可以推行仁德治富庶,但若是去了辽东就必须要当地之谋臣来出谋划策,否则光是行军路途都找不好,被人玩得团团转。 沉默到此,忽然传来了一声感叹。 “怪不得啊……” “嗯?” 曹操,荀彧等人都寻声望去,看到在末尾席位端坐着的荀潇仿佛想起了什么。 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在恍然大悟之中,根本没注意自己惊呼了一声。 “文伯说什么?” 曹操歪出头去看向他。 荀潇愣了片刻,笑道:“回禀主公,没什么,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哦?说来听听。” 曹操坐正了身子,饶有兴趣的盯着荀潇。 荀潇执礼而拜道:“不是策略之事,乃是一些细小琐事。” “哈哈哈!!!”在荀潇身侧的一个新晋参议的谋士忽然大笑。 笑声内有些讥讽之意,“治中从事可是在想文攥归籍之事?对此等行军策略并无兴趣?” “嗯,对对对,”荀潇连忙点头。 “此前去了虎豹骑营中为军师,自知无能担任,被主公卸任,已经明白和诸位之差距了。” 荀潇这话听起来还是很舒服的,至少旁边这位老儒生立刻就露出了笑容。 神情也不尖锐了,松了那口剑拔弩张非要教训一番的气,稍稍宽慰了下来。 道:“嗯,能有此心态,倒是成熟稳重,不错。在下程昱,字仲徳。” “见过先生。” 荀潇和他相对执礼。 程昱。 也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曹魏之功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