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天上掉馅饼-《帝国风云》


    第(2/3)页

    到了西班牙内战结束之后,德皇威廉二世才清楚的认识到,为了牵制日益强大的红俄,德意志第二帝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因为只有强大的〖中〗国,才有能力对红俄构成威胁,也才能让红俄加强远东与西伯利亚的军力,从而降低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帝国政界高层、以及社会上的精英人士也持这样的观点。

    结果就是,从一九三五年开始,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动向〖中〗国靠拢。

    别的不说,仅在一九三五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无偿、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向〖中〗国转让了上百种武器装备的生产专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也在该年投资十多亿帝国马克,扩大在华工厂的生产力。到了一九三六年,随着中德签署“人员互助与劳动培训协议”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开始为〖中〗国培养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方面的人才。在接下来三年内,就近二十万〖中〗国工程师与高级技工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了半年到两年不等的培训,在回国后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

    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帮助就是如虎添翼。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特别是在技术上的帮助,〖中〗国根本不可能在二战中笑到最后。

    比如,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了凵u型坦克的整套设计图纸,并且以技术援助的方式帮助〖中〗国获得了万吨级水压机(制造装甲钢板的必须设备),还援助〖中〗国建立生产高压坦克炮、车辆发动机的工厂。又比如,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三八年提供的卧1ope战斗机的全套图纸,以及援助建立的战斗机与发动机工厂,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称霸东方战场的“隼”式战斗机。

    当然,人员培训更加重要。

    大战期间,〖中〗国最重要的工业技术人员,半数以上去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过培训,而军事工程师中,百分之百都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过培训,并且由此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事技术。

    事实上,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连冯承乾都没预料到。

    当时,这就像是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把所有人都砸晕了。

    还好,冯承乾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以说,〖中〗国海军能在一九三五年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的几大造船厂能在一九三八年之后建造大型战舰。就是靠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三五年之后提供的无偿援助。而宋靖国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之行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收获,也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转变观点,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在此之前,德皇一直把〖中〗国当成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说得难听一些,在德国上层眼里,〖中〗国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部分,也就理应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服务。这一点,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出面干预中日停战谈判的时候体现得极为明确。可是在此之后,德皇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对〖中〗国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中〗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需求。在一九三五年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上下都有一种认识,即没有〖中〗国在远东牵制红俄,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再次两线作战,而且这次会从一开始就与最强大的几个国家交战,而帝国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的局面下取胜,也就必须指望〖中〗国能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至少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消除来自红俄的威胁。也就是说,到一九三五年,再也没人把〖中〗国当成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而是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