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发现-《帝国风云》


    第(2/3)页

    当然,这也与当时英国的境况有关。

    到一九四一年底,英国本土已有近二十万人死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轰炸,还有近百万人伤残,流离失所的就更多的。仅在伦敦,就有大约一百五十万市民不得不长期生活在防空洞里。

    对英**人来说,家园被敌人炸毁,自然有不共戴天之仇。

    也正是如此,几乎所有英**人都把德意志第二帝国当成仇敌,认为只有抗击德意志第二帝国,才算得上是在保卫家园。相反,大部分英**人并不仇视中国,甚至有很多英**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结果就是,像斯托克顿这样的基层军人,根本就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到印度洋上去与中国海军作战。

    可以说,当时英**队内,对远征印度洋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斯托克顿也有情绪,只是他更懂得军人就得服从命令,更得遵守纪律。

    驾驶“海火”式战斗机起飞后,斯托克顿先放松了半个小时,在飞行了两百公里之后才打起精神。

    斯托克顿是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却不是优秀的侦察机飞行员。

    事实上,在此之前,斯托克顿就没有执行过侦察任务,仅仅是在上舰之前,接受过相关训练。

    更重要的是,侦察机上,至少需要有两名乘员。

    原因很简单,任何人都不可能盯着蔚蓝的大海看上五分钟。如果搜索时间太久,飞行员就及易疲劳。只有两人轮番着负责搜索,才能减轻压力,不至于过早疲劳。在舰载航空兵成立初期,日本海军甚至研制过专门的舰载侦察机,并且配备了三名乘员。大战期间,中国海军也研制过三座的舰载侦察机,而且制造出了几架样机,只是等到这种专用侦察机研制成功的时候,大战已经接近尾声,海军的作战负担大幅度降低,加上拥有太多的航母,也就没有必要配备专用侦察机了。

    用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只是不得已的选择。

    搜索了不到半个小时,斯托克顿就顶不住了。为了让眼睛不至于过渡疲劳,斯托克顿不得不每过几分钟扫一眼大海,而不是一直盯着大海。

    显然,这样的搜索效率不可能高到哪里去,而且极有可能错过目标。

    问题是,有别的办法吗?

    飞行了大约两个小时,在离舰队差不多快六百公里的时候,斯托克顿揉了揉酸痛不已的眼睛,朝前下方的大海扫了一眼。

    这一眼,吓了斯托克顿一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