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勉力为之-《帝国风云》
第(2/3)页
如果又史蒂文森做决定,他会选择避而不战。
原因很简单,他根本没有信心战胜中国舰队。
此外,史蒂文森认为,与其主动交战,还不如留在本土附近。等中国舰队找上门来,然后在岸基航空兵的掩护与支援下作战。
这么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以逸待劳。让中国舰队横跨大西洋,航行数千公里。使得舰队官兵只能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下作战。二是中国舰队不大熟悉北大西洋西岸的情况,因此对战场的了解程度远不如美军舰队。三是可以弥补美军舰队航空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而这正好抵消了中国舰队的强项。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好处。
比如,在美国本土附近作战,美军的潜艇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至少能够部署好几道潜艇警戒线,减轻航空侦察的压力。相对的,同盟国集团的潜艇,特别是那些极为熟悉北大西洋情况的德军潜艇则很难发挥重大作用。主要就是,在美国本土附近,德军潜艇必须面对成群结队的反潜巡逻机,根本没有多少生存空间,别说偷袭高速航行的舰队,即便是执行侦察任务都很困难。
此外,士气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在史蒂文森看来,这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影响。
要知道,史蒂文森手下,有大约六成官兵的服役时间还不到一年,其中半数的服役时间甚至不到半年。显然,这些官兵都对胜利没有多少信心,服役只是尽到公民的义务,而不是为正胜利而战。让他们去远洋跟强大的中国舰队作战,不管司令官说的有多么漂亮,恐怕都没有多少人相信能够取胜。
当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因素。
这就是,在这支舰队中,骨干军官都来自太平洋舰队,而且都在太平洋上与中国舰队交过手,非常清楚中国舰队的战斗力,更清楚中国海军官兵的素质,对太平洋战争中遭受的惨败也非常有数。
显然,要让他们相信能在势均力敌的战斗中击败中国舰队,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相反,如果在本土附近作战,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说白了,就算仍然有很多官兵不相信能够击败中国舰队,他们至少也相信,即便在海战中被击败了,也有机会逃回本土,而不是在大洋深处任人宰割或者成为鲨鱼的晚餐,至少还有活着回到家人身边的机会吧。
显然,主动去与中国舰队决战,并不是明智之举。
可惜的是,史蒂文森没有决策权,或者说不是他想怎么打就能怎么打,他也必须服从上级下达的命令。
只是,史蒂文森不是斯普鲁恩斯。
不可否认,史蒂文森是一位优秀的舰队指挥官,哪怕他擅长的是传统战术,而不是更加重要的航空战术。
问题是,在战略层面上,史蒂文森就远不如斯普鲁恩斯了。
也就是说,史蒂文森并没有一眼看穿海军部下达这道命令的目的。如果是斯普鲁恩斯的话,恐怕就不一样了。
事实上,金上将在下达这道命令的时候,并不是要史蒂文森去获取胜利。
当时,美军需要的不是一场胜利,而是时间。
在亚速尔群岛海战之后,美军的处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更加险峻。主要就是,这场海战引来了更加强大的中国海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