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应急手段-《帝国风云》
            
            
            
                
    第(3/3)页
    在“三叶虫”号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中国海军又建造了三艘攻击型核潜艇。
    有趣的是,包括“三叶虫”号在内,这四艘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都不一样,而且每一艘都有所改进。
    也就是说,这四艘攻击型核潜艇都具有试验性质。
    到一九五七年底,也就是顾祝同第二次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的时候,中国海军才启动了第一种实战型核潜艇的建造工程。
    当然,这也是一种攻击型核潜艇。
    中国海军没有在已经取得的技术基础上建造战略型核潜艇,不是造不出来,而是当时还没有合适的潜射弹道导弹。主要就是,当时的弹道导弹采用的都是液体发动机,而且只能在海面上发射。如果要让战略型核潜艇在海面上发射导弹,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这等于牺牲了核潜艇出色的隐蔽性能。
    正是如此,顾祝同才决定在研制出能够在海面下发射的弹道导弹之后,再建造战略型核潜艇。
    再说了,顾祝同的第二届任期也是两年,他有足够的时间来推动战略型核潜艇工程。
    中国海军的第一种以实战为目标的攻击型核潜艇被命名为“黄貂鱼”级,以纪念在大战期间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同名潜艇。这也是中国海军批量建造的第一种核潜艇,在七年间总共建造了八艘。
    “黄貂鱼”级的批量服役,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这就是,在此之后,中国海军就再也没有建造过实战型的常规动力潜艇,而且仅仅建造了一艘试验性质的常规动力潜艇,即以探索潜艇外形为主的、世界上第一艘全水滴外形结构的“剑鱼”号。到一九七一年,随着最后一艘常规动力型潜艇退役,中国海军潜艇部队正式进入了全核动力时代。
    当然,“黄貂鱼”级的意义不仅于此。
    这就是,在建造“黄貂鱼”的时候,中国海军获得了第一种固体燃料潜射弹道导弹,而且是能够在海面下发射的弹道导弹。
    结果就是,中国海军猛然发现,根本没有适合用来运载这种导弹的潜艇!
    可以说,技术发展给中国海军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知道,仅仅一年前,中国海军获得的报告表明,这种弹道导弹至少还需要三年才能研制成功,因此海军就没有急着设计运载导弹的潜艇。
    情急之下,中国海军的技术人员想出了一个非常直接的解决办法。
    这就是,以“黄貂鱼”级的艇体为基础,在指挥舱与反应堆舱之间增加一段可以容纳十二枚潜射弹道导弹的导弹舱,使其成为战略型核潜艇。
    显然,这是一个极为粗暴的办法。
    不过,也是能够获得战略型核潜艇的最为快捷的办法。
    这就是中国海军第一种战略型核潜艇的由来。(未完待续)rq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