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一意孤行-《帝国风云》
第(2/3)页
希腊大使兑现了承诺,没有投反对票,但是也没有投支持票。而是放弃了投票权,也就是投了弃权票。
让周润康稍感意外的是,土耳其投出的不是反对票,而是弃权票。
显然,周润康的暗示发挥了作用。
问题是,中国需要的是至少一张支持票,而不是两张弃权票。
投票表决的最后结果是,三个常任理事国中。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都弃权,十一个轮值国中,四个投了支持票、五个投了反对票、两个投了弃权票。虽然算上中国。有五个国家投出了支持票,但是并没有达到提案获得通过的最低限度。按照安理会的规定。在两个常任理事国弃权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六张支持票才能让提案获得支持,因此中国发起的出兵危地马拉的提案再次遭到否决。
对席存瑞来说,这无疑是最为糟糕的结果。
十二月八日上午,席存瑞在总统府签署了由国民议会表决通过的议案,使其正式成为中国的法案。
也就是说,在总统签署之后,议案具备了法律效力。
到此,中国出兵危地马拉已是铁板钉钉,再也不可能更改的事情了。
只是,这也意味着一场灾难的开始。
当天下午,席存瑞发表了电视讲话。
虽然早在十多年前,电视就开始普及,但是在席存瑞之前,还没有哪位总统把电视做为主要的公众媒体。
在十五分钟的讲话中,席存瑞强调了出兵危地马拉的重要性。
当然,主要是道义上的重要性,即中国做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民主与自由的推广者与维护者,中美洲地区诸多国家的坚定盟友,有义务与责任去结束危地马拉的战乱,帮助这个国家恢复秩序,在这个国家建立起以民众利益为基础、以为国家服务为主的民主政权,把民主与自由带到这个国家。
事实上,这也仅仅是摆在台面上的理由。
在席存瑞发表电视讲话的时候,中国在政治、外交与军事上的行动已经开始,而且首先就是争取到更多国家的支持。
联合国不是唯一的国际机构,也是中国最为倚重的国际机构。
在联合国之外,还有两个规模较大的国际组织,即以中国为核心的寰球民主国际同盟集团,以及由德意志第二帝国充当核心的泛北大西洋集体安全公约集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个集团才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原因很简单,联合国是大战时期的产物,其根本价值在于维护同盟国集团的利益,特别是维持中德关系。可惜的是,大战结束后不久,中德就因为利益斗争而分道扬镳,联合国成为了中德斗争舞台,其价值与影响力大打折扣,也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战后发生的一系列国际事件,都使联合国的声望遭受了严重打击。
比如,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德意志第二帝国等老牌殖民帝国的利益没有得到维护,而新兴独立国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使得很多国家都不得不质疑联合国的能耐,也就对联合国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正是如此,众多中小国家必须把重大国家利益寄托到国家联盟上。
这也正是寰球民主国际同盟集团与泛北大西洋集体安全公约集团诞生的大背景。
这两个集团,分别代表了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也是其众多成员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石。
中国没有能够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支持,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寰球国际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