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造-《帝国风云》


    第(2/3)页

    根据日本当局在战后做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在一九五四年的时候,日本的人口总量为四千二百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大战爆发前,日本的人口总量超过了八千万。

    也就是说,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损失了一半的人口,而且绝大部分是青壮年,还以男性为主。

    在一九五四年的时候,日本的男女比例为一比一点三!在人口的年龄结构中,十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七。

    也就是说,日本是一个严重失血的国家。

    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威胁可言呢?

    以日本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结构,别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即便再过五十年、甚至再过一百年,也未必能对中国构成威胁。

    正是如此,当时主要的政治家都主张帮助日本进行战后重建。

    在重建方向的问题上,中国领导阶层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即日本即便拥有成为工业国的基础,也只能以轻工业为主。

    当然,最好是以服务业为主。

    说白了,就是限制日本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重点扶持服务业与轻工业,让日本没有能力再度武装起来。

    这项政策,是日本战后重建的主旋律。

    也正是如此,日本在战后发展最为迅猛的就是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

    在一九五五年,日本的旅游业就成为了其主要产业,而且日本成为了接待中国游客最多的国家。

    显然,民间往来,促进了两个国家的相互了解,也使更多的中国人原谅了日本。

    当然,这还包括两国的“联姻”关系。

    这就是,日本在战后是一个男少女多的国家,而且处于适婚年龄的男性最少,而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男多女少的国家。更重要的是,长达十年的战争,中**队制造了上千万光棍。很多军人在一九四零年参军的时候在二十岁左右,而等到战争结束,已经是三十岁左右了。

    以中国的传统婚姻观念,到三十岁还没结婚,那绝对是老光棍。

    结果就是,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四年的十年间,总共有五百多万日本女性通过婚姻获得了中国国籍。

    当然,也有部分中国人通过婚姻关系到日本定居。

    只是,这并不表示日本没有工业。

    战争结束十年后,日本赢来了一个黄金机会。这就是,世界各地的独立运动,以及中国在民族独立运动中扮演的角色,让日本获得了一个发展工业的绝佳机会,即为中国生产外援物资。

    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的三年间,日本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了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