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转眼间,日暮西斜。 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家,李伯阳也出现在了通往李家村的道路上。 距离当初“南海之灾”的大基建,已经过去了三年多。 在【息壤】的帮助下,如今的百地群山不仅打通了前往各个村落的道路,就连道路的宽度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尽管还比不上李伯阳印象中,那种八、九辆汽车并行的主干道。 但看着那些在道路上奔袭的青铜马车,李伯阳还是不禁流露出了一丝笑容。 那些马车当然不是真正的马车。 它们是将青铜马的四肢更换为轮毂之后的一种特殊青铜兽。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了。 李家村的启蒙课堂早就不再局限于几十人的规模了。 附近的村子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们,专门集资搞了一批青铜马车,只在早上和晚上的时候使用。 有一句话说得好,创意这种东西一旦冒出来就很容易普及。 从一开始专门用于接送孩子们的青铜牙豚·板车。 再到如今类似于公交汽车一样,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发车的青铜马车。 李伯阳未曾预料到的“公共交通网络”。 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成型了,并且全程没有他的干涉。 尤其是在青铜货币体系完善之后,这些青铜马车甚至有了专门的山民进行运营。 除了常用的赶集路线之外,每每有船只靠近码头的时候,也会有大量的青铜马车进行物资运输。 能够在短短两、三年之间发展出如此规模的交通网络。 受到巫咸启发而诞生的青铜货币体系,毋庸置疑的居功至伟。 如果说之前李伯阳对度量衡、文字和思想的统一,只是在百地群山撒下了一颗文明的种子。 那么青铜货币体系的诞生,就是在给这颗种子堆肥。 毫不夸张的说一句,单论文明程度的话。 当前的百地群山除了没有名义上的共主、至高统治者之外。 无论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它都已经无限接近于封建社会的底线了。 至于为什么还没有达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标准? 那只是单纯人口不足的问题,与其它无关。 在如今的百地群山,人口超万人规模的镇子大概有七、八个,数千人的大型村子也有好几十个。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