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明朝的读书人师傅有多种,真正教学生学问的叫授业之师,在科举时阅卷的考官叫房师,主考官叫座师。尤其是座师,是进士及弟之后重要的官场大腿。发榜后考中的举人都要去拜自己的座师,这种师徒关系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就是政治盟友的关系。 明朝官场的官员养儿并不能防老,只有收几个有能力的徒弟才能防老。等官员致仕以后,只有在台上的徒弟才有能力保护他,而儿子要是没有出息,根本保护不了自己的老爹。 今天梁文盛收王之学为徒,其实也是名义上的师徒关系。 何志远心想,这个王之学师傅可够多了,一个年轻的童生,竟然三个师傅了,其中两个师傅都能罩着他。真是憨人有憨福!不过现在他和梁大人的关系就有些凌乱。梁文盛是本地的父母官,而自己是个生员,按规矩要自称学生。但我也是王之学的老师,自然要称梁大人一声台兄。哎!这也够乱的,自已毕竟年龄小,吃点亏也就吃点亏了,还是各亲各论吧,以后还是自称学生。 梁文盛收下这个徒弟之后似乎也颇为高兴,他让杂役叫过梁月松,介绍他们认识。王之学和梁月松是平辈,自然是兄弟相称。但何志远却犯难了,四人中他的年龄最小,按说应称梁月松一声兄台,但他是王之学的老师,是长辈,自然不想自降身份。 同样,梁月松当然早就知道何志远是他前世的父亲,虽说现在他的年龄比自己要小几岁,按说应叫一声兄弟。但他心理难以接受,所以也不好开口。 梁文盛看出了何志远的尴尬,赶紧解围说道:“何公子是德科的科学老师,就称松儿一声梁公子吧。” 何志远这才起身拱手行礼说:“梁公子,幸会幸会!” 梁月松也回礼说:“何公子,久仰久仰!” 梁文盛对儿子说道:“松儿,你带德科去你的书房聊天吧。你们年轻人多沟通。我与何公子还有事情商谈。” 何志远暴寒!我才是年轻人好不好,怎么说得我像是四五十的大叔一样。其实在梁文盛的认知中,何志远就像他的同龄人一样,他根本没有感到这样说有什么不妥。 等他们两个离开后,何志远对梁文盛说道:“大人,除了修建城墙以外,还要加强军事训练,提高装备水平,选拔作秀将领。做到有备无患,才能抵御倭寇的袭扰。” “将领的人选和士兵的训练我心里已经有成熟的想法。巡检司的徐堂义就是最合适的人选,姚守宁根本不是带兵的材料,就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废物,我是不指望他了,等他职务撤销的兵部回函一到,他就不是巡检了。但是提高装备水平现在还做不到。”梁文盛对何志远可以说是敞开胸襟说亮话了,撤销姚守宁职务这样机密的事情都毫不隐瞒的对何志远说。虽说徐堂义的任命圣旨还没有到,他已经就在做扶正的打算了。 要说明朝抗倭最有名的将领就是戚继光,据史书记载他的战绩达到27:1,也就是说杀死二十七个倭寇,自已伤亡一个人。他的秘决是选兵、练兵,然后就是阵法。但莒州这个地方的百姓并不尚武,根本没有戚继光要求的那种兵源。最重要的是何志远前世根兵就没看过古代的兵书,对于阵法他一无所知。所以像戚继光这样抗倭的阵法他学不来。既然如此,就要在武器上要胜倭寇一筹,才可以剿灭倭寇。从历史发展看,热&兵器是现代战争的必由之路,何志远早就打算利用这次备倭、抗倭的机会发展热&兵器了。 是以他对梁文盛说:“倭寇就是一群流寇,四处游击,我军如果想和他们对阵决战,很难找到这样的机会。所以我的想法是利用火器剿灭倭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