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秋闱(一)-《大明小人物》


    第(2/3)页

    第一场考义三道,每道题二百字以上。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要是答不完,允许各减一道,但也别指望会有好名次了。

    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诰、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允许减二道。

    很显然,第一场四书五经是为了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及认识程度。第二场是为了考察生员判别是非,撰写种公文行政的能力。第三场是为了考察生员们在古今政事方面的见识。

    这一套考试内容及规定,从洪武十七年重新开科以来便一直沿用至今。如果考官能严格对待三场的试卷,全面考察生员,无疑选拔出的举人,大都是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的行政人才。为了避免选出徒具文采之徒,太祖皇帝还将唐宋都十分重视的“试帖诗”取消,明确规定只考应用文,不考诗词歌赋,可见太祖皇帝和刘伯温制定科举细则时,确实是想为国家选出真正的实用之才。

    但可惜的是,在实际阅卷过程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乡试阅卷是出了名的时间短,任务重,神人也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

    大明律规定,从八月十二日头场试毕,便由主考官掣房签分卷,然后各房开始分头阅卷。而录取放榜时间不得晚于八月底,距开始阅卷时间不过十来日。再扣除中间酒席谈笑,真正阅卷时间不过三四日而已。

    再加上两主考写并不直接批卷,他们只是为六位同考官推荐上来的试卷把关,决定取与不取,所以全部阅卷任务都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在明初还勉强可以胜任,因为经过多年的战乱,人口锐减,读书人更少,比如说洪武四年,只有几百人应山东乡试,而时至今日,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三千余人。

    而且阅卷的工作量,不仅由试卷的数量决定,还需要看试卷的答题量。一个生员平均在第一场要答两千两百多字,第二场三千五,第三场三千多字,三场共计近万字。三千多万字的阅卷重任,全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且对于这些试卷,他们必须做到字斟句酌,绝对不能像童生试与科考那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批完了事。

    因为乡试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取中的举人便有资格做官了,其重要性便是提到国家兴亡的程度也不为过。所以为了保证阅卷质量,在公而录取名单之后,各省还需将取中举人的试卷解送到礼部复查考卷,这个步骤叫“磨勘”。

    “磨勘”一般由礼部会同翰林院完成,那些清贵无聊的官员们,会审阅每一份试卷,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阅卷是否认真,比如试卷中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等问题,同考官是否标明了。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错漏,一经磨勘查出都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按照规定,同考官阅卷过程中,没有通篇“句读”的,会有降一级的处罚,如果同考官“句读”有误,则会罚俸一年。情节严重的,还会降几级,罚俸数年。那些同考官就是些六七品的小官,谁能受得了?

    在“句读”上做文章,来让同考官们好生阅卷,这主意简直变态到极点了。因为这时候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的,同考官阅卷时,必须仔细读过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句话,否则根本无法断句圈点。

    所以阅卷者根本不可能一目十行,他们必须逐字逐句的阅过,不仅要注意文字通顺与否,还要给每份试卷写评语,并陈述是否荐卷的理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