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 车队一路畅通无阻,顺利抵达了中文大学的“逸夫科学楼”。 巨大的木箱被小心翼翼地卸下,用专门的工具,运进了那个如同堡垒般的一楼大厅。 看着眼前这栋崭新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科学楼,再想到自己当初在桂林街那间破旧的唐楼里教书的日子,钱穆校长感慨万千。 “陈先生,我代表学校,代表所有师生,谢谢你。” “校长言重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只希望,从今天起,这栋楼里,能走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科学家。” 安顿好一切,陈山并没有在学校久留。 他把梁文辉留下来,负责和校方以及英国工程师团队进行沟通协调。 而他自己,则要去见另一拨更重要的人。 九龙的一家不起眼的客栈里。 陈山见到了鬼叔,以及鬼叔带来的五位“客人”。 这五个人,看起来都像是普通的教书先生,穿着朴素,身上带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但陈山知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国家在计算机和物理学领域,最顶尖的大脑。 为首的那位,年纪约莫五十岁,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气质沉静,不苟言笑。 鬼叔介绍说,他姓华,是这次行动的技术总负责人。 “华教授,一路辛苦了。”陈山主动伸出手。 华教授扶了扶眼镜,握住了陈山的手,他的手心很干,很有力。 “陈先生,客气了。我们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做客的。”华教授的开场白,直接而坦率,“时间紧迫,我想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接触到那台机器?” “随时可以。”陈山说道,“我已经安排好了。从明天开始,你们的身份,就是中文大学新聘请的‘访问学者’。你们会和英国的工程师团队,一起参与计算机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英国人会同意吗?”旁边一个年轻些的学者问道。 “他们会同意的。”陈山笑了,“因为在他们眼里,你们只是一群对‘新奇玩具’感到好奇,想来凑凑热闹的书呆子。他们真正的敌人,是还没出现的‘美国特工’。” “你们要做的,就是在不引起他们怀疑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学习和掌握这台机器的所有技术。包括它的硬件构造、软件编程,甚至是……英国人可能留在里面的‘后门’。” “这会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华教授的眼神,透过厚厚的镜片,闪着智慧的光芒,“只不过,谁是猫,谁是老鼠,还不好说。” 中文大学的计算机中心,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成了一个气氛诡异的舞台。 舞台上,有三拨演员。 第一拨,是以史密斯为首的英国工程师团队。 他们是明面上的主角,负责组装和调试这台由上万个电子管、无数继电器和几公里长的电线组成的庞然大物。 他们工作认真,一丝不苟,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实验室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任务,是找出隐藏在暗处的“美国特工”,同时确保这台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不外泄。 第二拨,是以华教授为首的五位“访问学者”。 他们是舞台上的“配角”,每天拿着笔记本,跟在英国人身后,问一些在英国人看来“非常基础”甚至“有些可笑”的问题。 比如,“这个电子管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这里的线路要这样连接?” 他们表现得就像一群对现代科技充满好奇,但又一窍不通的旧时代学者。 他们的任务,是在不暴露自己真实水平的前提下,将“费伦提马克一型”的技术,复制到自己的脑子里。 第三拨,则是陈山安排的,以梁文辉为首的中方管理人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