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老朱说完,道:“摆驾回宫吧!” 在护卫们的严密保护下,马车又很快驶离了东宫,回到大内。 没有亲自动手,除了想考验一下朱允熥,让他直面人间难以承受之事,早日长大之外,老朱心中其实还有其他的理由。 那便是为了接下来的朝局。 等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才即将引爆一场朝堂风暴,其中一大半,都是因为有献王朱允炆在后面推波助澜。 若老朱此时出手,以雷霆之势将吕氏抓起来。 那朱允熥利用伤势,爷孙俩人十分默契的不理朝政,而制造的“引蛇出洞”计划,就前功尽弃了。 官员们会因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再有其他的心思。 为了计划的顺利进行,此时的老朱,还需要继续装病不视事。 无论多愤怒,多悲伤,多难过,老朱还是永远能保持理智和冷静。 并不会受情绪影响而耽误大事。 另一点便是,老朱对朱允炆,还残存着最后一点希望。 吕氏是坏人,老朱心里很容易接受。 说到底,吕氏终究是个外人。 可朱允炆呢? 那可是他的亲孙子。 是他之前看重的大明帝国的继承人。 他真的如此不堪吗? 老朱仍有些不死心。 老朱想看看,朱允炆是否会犯下了手足相残的大罪! 吕氏的谋划,他会参与吗? 还是一直被蒙在鼓里呢? 由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标儿的死,又是否与他有关。 毕竟,吕氏所烧的饭菜,是经朱允炆之手,服侍着朱标吃的。 他会弑父吗? 老朱不敢相信! 这也是一个老人,一位爷爷,最后的一点固执。 …… …… …… 金陵城风云涌动。 就在杨士奇带着朱高煦斩杀了通政司一干官员,同时将他们的人头传京城众官员一览时,又传来了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当日傍晚时分,有黑衣和尚持监国吴王手书,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率兵查封了户部库房和账簿。 这一夜,又不知有多少官员彻夜难眠。 燕王府。 朱棣焦急不安的等来了袁珙。 “袁先生!”一见面,朱棣便迫不及待的迎了上去。 袁珙道:“燕王急召,却不知是有何事?” “走,先随本王一起去庭院。” 此时已到将要日月轮转之时,有云遮住了落日。 只能感到天地间的亮度,正一点点暗下去。 朱棣抓着袁珙来到外面,确认四周无人,不可能再隔墙有耳之后,方道:“本王今日也不绕弯子了,袁先生那日看我那侄子,当真什么都没有看出来吗?” 袁珙深深望了朱棣一眼,目光复杂,沉吟不语。 朱棣更急了,道:“本王待先生推心置腹,先生有话,尽管直说。” 袁珙凝望朱棣,半晌,方道:“不瞒燕王殿下,我那夜便已尽言,似吴王这等人,本不应存于世上。” “此言究竟何意?”朱棣追问。 “天行有常,命数有穷。”袁珙摸了摸胡须,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遁去其一,留一线生机。” “吴王的命格,便是这循去的其一。” “看不透,亦摸不准。” “一定要说的话,他上可为天子,下可进大狱,其间起落,非我所能算。” 朱棣皱眉,思索良久,方道:“袁先生初见本王时,曾言本王当为二十年太平天子,那还请袁先生现在再看一看,本王如今的命格,可有变化?” 袁珙闻言一惊。 命由天定,变化之事虽有,却极其少见。 燕王此时询问,想是又发生了重大事件。 他凝望着朱棣的面庞,双眸瞳孔微微一缩,许久方悠悠一叹,道:“天数有变!” 朱棣心里“咯噔”了一下。 脑海内顿时想起姚广孝寄给自己的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