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朱允熥如今也处在这个位置,同样需要这样的“人设”。 另一方面,老朱挑选吉垣,还有其另外的用心。 之前他出言试探,悄悄传密令,如今再来…… 想到这里,朱允熥拿定了主意,道:“你明天去吉垣府上,给他送去二十万新钞。” “跟他说,公公这段时间辛苦了,本王都记在心里呢。” “皇爷爷赏了他十万新钞,本王也赏他十万新钞,以慰吉公公之功。” 老朱要试吉恒,要用他,朱允熥也就顺着打配合了。 赵瑞微微一怔,面露吃惊之色,没想到吴王殿下会给一名太监如此之重的赏赐,但他什么都没有问,弯腰道:“是!” “还有!”朱允熥又道:“你再去告诉杨先生和道衍大师一声。” “这段时间,大伙儿都辛苦了。” “如今大明银行和新版宝钞,皆大获成功,这全赖大伙儿上下齐心,奋力办事,方有此功。” “让杨先生和道衍大师,列一份有功人员的名单,评定好功绩,呈报上来,咱要论功行赏。” 顿了一顿,继续接着道:“还有吴王府里的人,是你在管着。” “你也列一份名单上来,给大伙儿评评功绩苦劳,咱也有赏。” 按这个时代的规矩,每次大肆封赏的时候,讲究普及所有人。 皇帝大赏功臣和宫女太监时,即使是皇宫里面的所有猫儿,狗儿,都有赏赐。 甚至就连老鼠,也要在老鼠洞前放一点赏赐的食物。 这就叫“皇恩浩荡”! 帝王的恩德,广泛施于所有的臣民,不遗露任何一个角落。 至于后面再去灭老鼠,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朱允熥如今虽然不是皇帝,却已是监国,众人眼中未来的大明皇帝。 他也应这般行事。 “谢吴王殿下!”赵瑞连忙跪下去行礼拜谢。 毕竟,他也是吴王府的人,还是管家。 朱允熥重赏吴王府所有宫女奴婢侍卫,第一个受赏的人,就是他自己。 “起来吧!”朱允熥挥了挥手,笑道:“本王今日唤你来,还有一件事。” “本王看你办事用心,行事谨慎,是一个可用之才。” “一直呆在本王的吴王府里面,未免有些屈才了。” 赵瑞一听,连忙再度跪了下去,磕头道:“殿下,奴婢愿意一直在殿下身边侍候,还求殿下……” 不待他说完,便被朱允熥打断,笑道:“本王又没说要赶你走,你怕什么?” 赵瑞抬起头,神色明显放缓了许多。 朱允熥看着他,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异样。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在用人上,他都是尽量用的历史知名人物。 原因无他。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些人的能力和本事,用他们几乎就是零风险,根本不用怀疑他们的能力。 然而,世间真的只有那些人才了吗? 未必! 一县之才,足以治国! 高祖刘邦以沛县人才为班底争霸楚汉。 光武帝刘秀用南阳人才光复汉朝。 曹氏家族主要依靠谯县人才,三分天下有其一。 老朱打天下,驱逐鞑虏,建立大明,大明的功臣,便以淮西人为主。 淮西二十四将,个个都是老朱的家乡人。 难道天底下的人才,都集中到淮西了吗? 别的地方,就没有人才了吗? 这当然不是,也不符合基本的自然规律。 只不过,在淮西的这些人,他们运气好,有老朱这个好老板带领,跟着也就干出一番功绩。 成为夺取天下,治理天下,青史留名的人才! 倘若夺取天下的不是老朱,而是其他人。 那尽出人才的地方,就不是淮西,而是江西,又或者湖湘,再或者苏杭等等。 人才重要,平台更重要! 有合适的平台加以培养,一县之才,便足以治国! 然而,站在朱允熥的角度,既然熟知历史,那便尽量利用这个优势,直接用历史上的知名人才。 毕竟,靠自己的火眼金睛去识别人才,这很困难,要承担不小的风险。 没有道理丢掉现成的“外挂”不用,自己为难自己的。 只是历史人才终究有限,也有其局限性。 他要发展科技,带领大明走进工业时代,有时候也必须自己去发掘人才。 比如,眼前的赵瑞。 “本王打算注资三千万两白银,成立大明制造局,令燕王之子朱高炽主管。” “但他毕竟年幼,这么大一笔钱,只不能由他一个人掌着。” “本王看你办事用心,为人谨慎,决定派你去协助他,也监督他,管好这笔钱。” 赵瑞满脸震惊,旋即脸上浮现惊喜之色,连忙磕头道:“谢吴王殿下!” 说话间,他已是激动不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宫里的太监,都清楚外放去管事意味着什么。 说是一步登天,也丝毫不为过。 何况还是注资三千万两银子成立的机构,权位之重,可想而知。 虽然吴王说主管者是燕王之子朱高炽,可他身为吴王特派,专门去管钱袋子的人,地位之高,也不待多言。 更别说吴王不是还说了吗?他还有监督之责! 赵瑞又岂能不喜? “行了,好好准备一下吧。”朱允熥对他的反应,并不意外。 这等天降之喜,任谁都会激动万分的。 朱允熥再度叮嘱道:“为了成立大明制造局,本王将大明银行能贷款的钱,都给掏空了。” “本王身上担着天大的干系。” “大明制造局,关系着大明的未来,关系着天下的未来,你一定要认真办事。” “干好了,不光是本王会重重赏你。” “而且,你赵瑞也会在千秋史书留下名字。” “干不好,本王第一个砍了你的脑袋。” 太监们没有后代和家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反而很在意自己的身后名。 光宗耀祖这个四字,自古便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 而于太监而言,没有后代,身后名便是光宗耀祖。 赵瑞重重磕头道:“请吴王殿下放心,赵瑞必竭心用力,配合世子,誓死也要将大明制造局办好。”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