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见朱允熥的神色仍不见好转,他劝道:“殿下既然要接掌大明江山,就要承神器之重。” “储君之争,不过是第一步而已。” “晋王麾下大将如云,兵强马壮,他又素来得陛下喜爱,其野心恐怕不小。” “甚至那日殿下遇刺之事,未必就没有他的参与,只是我们难以找到证据罢了。” 朱允熥心中念头闪烁。 历史上的朱允炆,怎么被册立为皇太孙之后,就没有这么多的阻碍呢? 好像一切都顺风顺水一般。 而自己,却处处危机,步步惊心。 但很快,他又察觉不对。 老朱在朱标身死,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后,借着蓝玉案为由,大肆屠戮功臣勋贵。 这其中,又有多少刀光剑影,又有多少明争暗斗,多少人身首异处? 只不过,最终都化作了史书上寥寥无几,简简单单,风轻云淡的记载。 再翻史书时,表面上竟看不出任何波澜。 可身处其中的人,感受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 秦王、晋王亦先后身死…… 他们的死,是否又还有不为人知的真相,埋藏在历史的深处呢? 朱允熥长长吁了口气。 高处不胜寒。 欲承神器,必受其重。 朝堂上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势,哪一天能停息呢? 别说他还只是监国,就是成了皇帝,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应对。 杨士奇道:“殿下宜早做决定,究竟是让那些大将快马加鞭,返回北方边境,指挥大军,防范北元南下,还是在军事学院照常入学开课?” 朱允熥也感到难以决断。 军事上的事情,若以事后的眼光来看,都非常简单明了。 但身在局中,则是完全不一样的。 情报有很多,哪一份是真的?哪一份假的? 你如何判断? 判断不了,又如何做决策? 这些才是最难的。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可是,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 就算搜集再多的情报,最终也一定有许多是真假难明,虚实难辨。 只能依靠决策者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来做分析和决断。 军事迷雾是千古永恒的难题。 何况他此际在金陵城,距离北方边境足有数千里之遥。 又从来没有处理过类似的事。 半晌后,朱允熥沉声问道:“杨先生的建议呢?” 杨士奇思索了片刻,道:“依我之见,殿下可挑几名大将,令他们即刻前往北方边疆,坐镇指挥诸军,以备不测。” “其他人则仍留在金陵城,参加大明军事学院的开学典礼,向殿下行拜师大礼。” “只是哪些人该去,哪些人该留,仍不太好确定。” 按常理来说,自然应该将在军中威望高,打仗厉害的派出去。 可若这些人派出去了,留下的人,拜师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杨士奇顿了顿,又诚实道:“我毕竟从不曾处理过军国大事,亦无战阵经验。” “殿下可立即召见梁国公蓝玉等人,商议此事。” “或许,他们另有良策,也说不定。” 朱允熥微微点头,杨士奇的建议,倒也说得十分在理,不失为老成谋国之言。 眼下的情况,恐怕也只能这么办了。 他正待开口,却见姚广孝从外面快步走了进来。 老和尚素来稳重,遇事从不惊慌。 似今日这般步履匆忙,朱允熥还是第一次见到。 “殿下,贫僧听闻,北方有紧急军报送入金陵城,不知可否供贫僧一观?” 一进殿,姚广孝便迫不急待的开口。 朱允熥指了指桌子上那一堆的塘报,道:“这些都是,你自己看吧。” 姚广孝闻言,立即拿了起来,迅速翻看。 看完一本,接着再看另一本…… 他的脸上,神情极速变幻,阴云密布。 朱允熥和杨士奇对望了一眼,皆有些奇怪姚广孝的反应。 老和尚的举止,好像有点不太对。 两人却都没有开口说话,而是静静等着姚广孝将军情塘报看完。 老和尚看得极快,不多时,便已将最后一封奏章放下。 只见他长吁了口气。 突然,佛眸圆睁,声音沉似闷雷,道:“殿下,贫僧以为,这些塘报皆是假的,北方安宁无战事!” 呼! 此言一出,大殿内便宛如有无形阴风,袭扫而过。 气氛刹时间为之一变。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