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是,这个案子查下来,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官员们一个个都被喊去单独问话,最后却大多都平安无事的回来。 这就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要知道,此前的三大案,在查案的时候,根本没有闹出如此之大的动静。 正式下旨定罪之前,很多官员都还以为自己会被朝廷从轻发落。 直到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大家才回过神来。 可太孙殿下查“黄子澄叛国”一案,似乎与皇帝陛下查案的方式,截然相反。 动静很大,非常大。 不止是朝堂,连全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也都惊动了。 天下到处都在查汉奸,抓同党。 《大明日报》上的社论更是一篇比一篇严厉。 可偏偏又经没有抓多少人。 看不懂! 完全看不懂! 朝中的官员,个个战战兢兢,却不知道太孙殿下究竟意欲何为。 周志清便趁着朱允熥询问的机会,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闻言,朱允熥道:“那你觉得,黄子澄在朝中有没有同谋呢?” “这……”周志清顿时语塞。 黄子澄敢去倭国“借兵”,并与倭国签订那等卖国条约,朝中必定有他的内应。 要不然,他凭什么笃定倭国出兵能有用呢? 问题在于,这种事情,一定非常隐秘。 任何文字证据,都会被销毁,不留痕迹。 正常而言,也不会让第三人知晓。 因此,当事人如果不主动交待,外人是很难查出来的。 所谓的检举,作用不大。 “有同谋却不能将其揪出来,那便始终是一个隐患。”朱允熥的语气冰冷无比。 周志清,袁泰,杨靖三人悄悄相互对望了一眼,皆是微微摇了摇头。 这段时间,朝中的官员不少都给三人托信传言,希望三人在向太孙殿下汇报黄子澄情况的时候,向其进言早日结案。 可真正面对朱允熥的时候,三人都变得犹豫起来。 这位表面上看起来干干净净,脸庞仍略显稚嫩,像个半大少年的太孙殿下,过去一年,已经创造了太多的传奇。 对内夺得储君之位,成立大明银行,大明日报,执掌大明军事学院,连燕王朱棣都拜他为师。 对内,财权,舆论,军权,都被他牢牢抓在手中。 对外,发动战争连番获胜,倭国,北元,弹指间平定。 此前因税务司的事,不知道激起了何等汹涌澎湃的反对狂潮。 朝中官员皆以为太孙殿下会扛不住压力,将不得不退让。 可他不仅扛住了,还同时大刀阔斧的裁军,改军制,变革衙门差役制度……他仿佛根本不怕因此而激起天下大乱。 最终结果,天下没有乱,朝堂上那股山雨欲来的可怕气势,反而逐渐消散于无形。 面对官员们排山倒海般的奏章与弹劾,即使是皇帝陛下,也未必能顶得住。 然而,太孙殿下什么都没有做,不闻不问,默默进行改革,便不着痕迹的化解了。 这才是真正的厉害啊! 与触怒太孙殿下相比,眼下朝中官员这点要求结案的压力算得了什么呢? 何况此事太孙殿下还占据着绝对的“道义优势”。 谁也不敢说,朝廷不应该查卖国贼吧? 风已经起了,谁又能将它停下来呢? “查,继续查,一直到查出黄子澄的同党为止。”朱允熥扫了三人一眼:“本宫知道此案查起来不容易,所以没有令你们限时审结,没有给你们规定最后期限。” “如果你们想早日结案,那便早日将黄子澄的同党揪出来。” “什么时候彻底查明白了,什么时候结案。” 杨靖,袁泰,周志清三人皆是心中一紧。 以往办案,最害怕上面定下最后期限。 时间紧迫,完不成便会被追责。 可这一次,他们反而恨不得太孙殿下定一个最后期限。 让案子尘埃落定,早点解脱。 悬在那里,才是最令人难受的。 但朱允熥都这般说了,三人又哪里还敢多言。 “是!”杨靖,袁泰,周志清三人同时应声。 朱允熥挥了挥手:“先下去吧。” 三人躬身行礼,正要退下。 就在这时。 一名太监疾步赶来,神色慌乱而紧张。 “兵部主事齐泰,自称自己乃是黄子澄同党,特来向太孙殿下自首。”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