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除徐妙云嫁朱棣,成为燕王妃外,次女亦被册封为代王朱桂的王妃。 徐妙锦是第三女,另有一个妹妹,年龄尚幼。 四个儿子当中,次子早逝。 徐辉祖如今还有两个弟弟。 那隐约传来的舞枪弄棒之音,正是他们两人所发出。 徐家是勋贵世家,靠的是徐达领兵征战沙场,浴血杀敌获取战功,始有今日的地位。 故而,相比文才,徐家更重视武业。 徐辉祖自幼习武,一身马上功夫,十分了得,箭术更是不凡,有“神箭手”的美誉。 手中一条长枪展开,等闲十几个人,也近不得身。 当然,勋贵大将之家,学文识字也是必须的。 只不过,不如那些专功文才的文官家庭那般精通。 毕竟术业有专攻。 诗词文章这东西,家学渊源非常重要。 有些诗书世家的孩子,在十岁之前阅读过的书,背下的诗词数量,可能就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高度。 徐辉祖闻言,放下手中书籍,笑道:“时代变了。” “自太孙殿下发明新式枪支和速射炮,令大明制造局大规模生产,以往靠一腔热血,提着刀往前冲的时代,便结束了。” “我在大明军事学院读书的时候,便深有感触。” “日后的战争模式,必然会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太孙殿下又开创科学一门,大明制造局在大明科学院的指导下,对原来的枪支进行了多次迭代改进。” “枪支的威力,越来越大。再加上速射炮,开花弹的普及,战争的模式,已彻底改变。” “之前太孙殿下率军荡平倭寇,征服倭国,张辅、朱能横扫漠北,一战而定北元,依赖的都是先进的武器,以及新的战术战法。” “以后再练什么武艺,甚至传统的排兵布阵,对于打仗,恐怕是没什么用了。” 徐辉祖轻轻叹了口气,道:“日后再想领兵作战,非得学习新式战术战法不可。” “从前的许多知识,皆已变成了无用之物。” “我只能从头学起,自然是要下一些功夫,多读些书。” 徐妙锦聪明伶俐,看的书不少,其中也不乏兵书,她也素来喜欢舞枪弄捧,经常一身戎装出去见人,但毕竟是一个女孩子,从来没有实际领过兵,感触自然不如徐辉祖深。 她的目光,落在徐辉祖刚才所看的那本书籍上,只见那书的封面上,写着《十大军事原则》几个字。 旁边还放着另一本更厚的书,写着《战争论》三个字。 关于这两本书,徐妙锦皆有所耳闻。 据说它们是太孙殿下在大明军事学院讲学时,亲自著写的讲课教材。 所写的内容,皆是根据火枪火炮的作战特点,总结而成。 这两本书一问世,便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大明军事学院的学员,皆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自然也是识货的行家。 一看便赞叹其内容不凡。 后来,张辅、朱能远征漠北,平定北元,更是向世人证明,太孙殿下的战术战法并非纸上谈兵。 兄长对这两本书十分推崇,每每彻夜研读,爱不释手。 “难道以后练武就再也没用,从前学的兵书,也全部白读了?”她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那倒也不见得。”徐辉祖摇了摇头,道:“练武能强键体魄,这对于行军打仗,还是十分有用的。” “没有一个好的体魄,士兵无法奔行作战,很多战术战法都展不开。” “便是指挥军队作战,消耗的精力,也不是寻常人能吃得消的。” “若不强身健体,断然不行。” “只不过,还想和从前一样,靠武艺去杀敌立功,却是难了。” “制造局的枪,越来越厉害。” “我是亲眼见识过的。” “任你多高的武艺,只要一颗子弹,也能让你立即躺下。” “至于从前看的兵书兵法。” 徐辉祖话锋一转,道:“如《孙子兵法》这些用兵谋略和思想,却还是有用的。” “毕竟,万变不离其宗。” “不管用什么武器,该用的谋略,还是得用。” “只是以前学习的诸如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斗地阵……等排兵布阵之法,都是建立在弓箭长矛大刀等武器和盾牌盔甲的基础上。” “在如今这个枪支普及,速射炮开花炮大显神威的时代,却是再无用武之地了。” “若是将领仍拘泥于原来的成法,试图用盾牌长枪去对抗武装了枪支大炮,那便有若三岁小孩持木棒与老虎挑战,徒增笑料了。” 他说到这里,又忍不住轻轻叹道:“太孙殿下真千古未有之奇才,万载以下,未见有如此之才者。”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