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就可以用更少的能量,推动身体前进。 交替发力模式使拮抗肌! 股四头肌与腘绳肌……轮流休息。 降低整体能耗! 张培猛也开始认证更加高深的技术体系。 不愧是用传统训练模式,就可以冲到十秒的男人。 差点就把苏神黄种人第一位破十名头拿走的男人。 这个天赋是真的顶。 技术领悟力没得说。 尤其是技术的发挥。 一些陈旧的体系基础发挥出来。 已经说明了问题。 张培猛,在这个方面的天赋是真的强大。 传统技术中,双腿同时发力会导致对抗肌群同步收缩。 如蹬伸时腹肌与背肌同时紧张。 而双相位驱动通过单腿支撑+单腿摆动的分离模式。 使非支撑腿肌肉短暂放松,减少ATP消耗。 增加自己的……磷酸原系统负荷降低约15%。 其实双相位驱动的“间歇性高强度”模式可延缓乳酸峰值出现,延长高速跑维持时间。 可张培猛现在…… 就是有一份力就出一份力。 双相位驱动的神经肌肉记忆可强化运动员的固有节奏感知! 他被超越了就超越了。 不管这些! 只做好自己! 七十米。 八十米。 九十米。 到了张培猛平常最不擅长的后程方面。 但他练这个机制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后程。 就像是苏神做的那样。 极致前程选手都可以大幅度改进。 有这么好的目标和榜样在前方,自己有什么理由放弃? 没有理由放弃。 核心转变。 核心肌群从“姿态维持”转向“能量传导枢纽”。 冲刺中核心肌群通过腹内压调控。 屏气→呼气的节奏。 稳定躯干。 下肢蹬地力通过腰椎-胸椎-肩胛骨链传递至摆臂动作,形成上下肢联动的闭环动力链。 这个时候新技术的优势就开始体现。 可不仅仅只是在启动加速。 还有双相位驱动的预训练可增强多裂肌、腹横肌等深层稳定肌的耐力。 减少途中跑因核心松弛导致的“坐臀”现象。 即身体后倾、蹬地角变大。 虽然累还是很累。 但同样都是累,速度却可以变快。 因为。 身体后倾更少。 因为。 当地角度没有和以前一样,不断的快速变大。 有这些,后面速度就足够起来了。 95米,96米,97米,98米,99…… 压线。 压线是必须做的。 也是苏神要求他这么多年必须练好的技术。 最开始的时候他也不理解,但是现在已经是练到了骨子里。 不用苏神说,他也会这么做了。 最终…… 当然是苏神第一,9秒75,凌驾所有人。 这一组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布雷克在这一组冲到了第二。 最终成绩是9秒85。 盖伊的成绩是第三成绩,最终定格在9秒88。 卡特成绩是第四,成绩也是9.88。 张培猛的成绩是第五…… 成绩是9秒91。 第六名是阿什米德,成绩是9.95。 第七名是柯林斯,成绩是9.97。 第八名是汤普森。 作为08年奥运会的第3名。 现在已经是体现出了老态。 他的成绩连10秒都没有打开。 最终只在洛桑的小高原场地定格在了10秒05上。 当年能和苏神在鸟巢一争启动王者的人。 眼下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年的风采。 这就是竞技体育的残酷与魅力。 最终,张培猛如愿拿到了小q。 顶掉了罗杰斯。 以第九名的身份晋级决赛。 或许这在其余人看起来,他花费这么多代价挤进决赛也没什么竞争力。 可对于当事人自己。 却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 尤其是莫斯科在即。 张培猛。 能感觉得到。 自己最近的状态很好。 比想象中更好。 而且是好很多。 好不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