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当然,在他心中若能再熬过九十,那才算真正圆满! 【乾隆他几乎就是一部高度精密的机器,赏罚分明,从不推诿责任,这一点便让许多皇帝都自愧不如。】 【在他统治时期,大清疆域扩张至历史极限。】 【乾隆的识人本领极强,能精准把握局势并合理用人。】 【即便缺乏亲历沙场的经验,他依旧能提拔将领并屡次收获战果。】 【他在处理朝政时展现出极高的效率与公正,能准确奖赏有功之臣。】 若从封建皇权的角度来看,乾隆确实登上了帝王的最高峰。 但也正因他越接近完美,对于国家的运行却反而是一种潜在的灾难。 甚至有人评价说,乾隆简直就是一台冰冷的运算器。 你将功勋与战果输入,他便将官职与赏赐准确吐出,分毫不差。 你把战败与失责上报,他立刻下达斩首凌迟的命令,连坐全家,一个不漏。 他的个人能力同样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分析政务、处理事务与信息收集上,几近极致。 即便自幼成长于深宫,却从未被臣下所蒙蔽。 他本人未曾亲历沙场,却能端坐京师,通过千里之外传来的层层奏折,精准掌握前线战况。 要知道,这些奏折来源驳杂,既有将领的,也有地方官的,还有八旗高层、乃至地方王公直接上奏。 其中自然不乏推卸责任、争功诿过,甚至夹杂私人恩怨而歪曲事实的内容。 乾隆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把这些立场各异、角度迥然的奏折细细研读、相互印证,最终还原出前线的真实局势。 不仅如此,他还能分辨出谁在撒谎,甚至能揣摩出对方撒谎的动机! 更厉害的是,他会把所有奏折留档整理,常常回头按时间线对比。 一时的谎言或许能瞒得过去,但随着时间推移,前后矛盾必然暴露,最终被他识破。 例如,当年阿桂在作战时上奏称当地大雨滂沱,乾隆立即联想到几年前当地官员曾奏称大旱求赈。 一对比,立刻查出虚报赈灾的丑闻,于是大批官员被清算。 又如平定回部的雅尔哈善,久攻库车不下,还疏忽大意放跑了已经被困的小和卓霍集占。 再如平金川时的讷亲,上奏折时胡乱粉饰战况,借“春秋笔法”推卸责任,试图欺瞒圣上。 乾隆察觉后,直接下令抓回处斩,毫不留情。 意识到自己表现不佳后,他立刻开始自救,想尽办法把责任甩出去,把战事的失败归咎于他人。 然而乾隆却把他前后上奏的所有奏折摊开来对比—— 再结合其他人的奏报,便将雅尔哈善的心思与所作所为一一拆解,看得透彻无比。 真正有能力、有手段的将领与大臣,会被乾隆察觉、重用并奖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