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而那些无能之辈,在他敏锐的洞察下根本无处藏身。 即便乾隆远在数千里外,你的一举一动也好似在他眼前发生一般。 要是崇祯能有乾隆这样的本事……大明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更何况,乾隆虽从未亲临沙场,但军事上的见识却属一流,尤其是在平定准噶尔时,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战略远见。 乾隆二十年,他毅然决心彻底剿灭准噶尔,哪怕群臣极力反对,他也未曾动摇。 因为乾隆的眼光从不局限于自己一世的安宁,他所考虑的,是“大清万世长久”的格局,是江山永固的格调。 因此,不论对内还是对外,他都要彻底清除一切可能威胁大清的隐患——准噶尔必须灭绝。 在这场战役中,他将自己冷酷如机器的政治一面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不留后患,他竟下令对准噶尔进行灭族。 第三次西征时,他指示清军:凡遇草原上的人,当即诛杀。 若是大批人群投降,不可立刻处置,因为人多一时杀不干净,“难免有一二漏网之人,将消息传出,引其他部族逃散”。 至于后世如何评价这份残酷,他毫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有在自己手中把隐患一劳永逸地清理掉。 自康熙、雍正以来的权力积累,到乾隆手中已臻极盛。 尤其是军机处设立之后,中央集权发展至顶点,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因素几乎被一扫而光。 可以说,在乾隆手里,清朝几乎避开了封建王朝的所有弊端,走到了封建帝制的极致。 结果……大清还是迎来了历史的“版本更新”。 若将乾隆比作游戏玩家,他几乎把这个赛季打到了满级—— 把所有补丁都修补得滴水不漏,最后结算时依旧逃不过天命的收官。 乾隆还有一项罕见的品质:他从不推卸责任。 你要一万人,他给你一万五; 你要三百万粮草,他拨给你四百万。 战事获胜,是你的功劳。 只要遵照他的安排,就算失败了,也由他来承担责任。 他自负,却有自负的资本和战绩支撑。 乾隆治下的大清,从纵向比,是中原数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疆域最广、国力最盛的时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