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每一次测试,都伴随着海量的数据收集和理论修正。 斯波克领导的团队尤其忙碌。 他们不仅验证了陈瑜提供的基础数学,更开始尝试建立更完善的、适用于本宇宙的“维度屏障理论”。 他们分析不同“口袋维度”的特性,试图找出能量转移效率与维度“惰性”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甚至开始探讨是否能够主动“塑造”或“稳定化”某些更易于连接但略有风险的次级维度,以提升护盾性能。 “根据现有数据,”斯波克在一次阶段性总结会议上阐述,“我们可以确认,陈瑜贤者所提供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对空间基本属性的精妙运用,而非依赖于某个特定、危险的异维度。 只要我们谨慎选择连接目标,并严格控制通道参数,其风险是可控的,其效能是革命性的。” 陈瑜的合成音在斯波克报告后响起,带着分析后的肯定:“初步验证通过。维度连通性及能量转移机制在此宇宙确定成立。联邦团队对基础理论的完善工作,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的普适性框架。” 他的内部记录中,这项技术的状态从未知风险的“待验证”项目,正式转移到了高可行性的“可移植”与“可本地化”分类。 这个过程,远不止是安装一套新设备。 它是联邦凭借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对一项异界技术进行解构、吸收并开始将其融入自身科技体系的过程。 这意味着,无论他未来前往哪个维度,只要那个宇宙的物理规则允许维度间的连通,并且具备相应的科技基础,他就能成功地复制或合作开发出这种强大的防御手段。 联邦的研发能力与严谨的测试流程,成为了他验证技术通用性与安全性的最佳平台。每一步成功的测试,每一次理论的完善,都让他未来座舰的防御系统蓝图,变得更加清晰、可靠,且具备了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随着合作关系的深入与互信的增强,星际联邦逐步向陈瑜开放了更多非核心的科技数据库。 这其中,最让陈瑜逻辑核心产生浓厚兴趣,甚至可称之为“技术窥探欲”的,便是联邦广泛应用的物质传送技术与复制技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