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经过六小时十七分钟的催化与稳定过程,结果逐渐明晰。 约有百分之六十三的样本因无法承受基因层面的剧烈重构而瓦解,其细胞组织崩解为基础有机物。 但剩余的样本成功渡过了最关键的适应期,并呈现出显著且稳定的形态变化。 这些成功的突变体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新特性:其茎干直径平均增加百分之四十,木质部导管的排列密度提升约两倍,叶片表面浮现出独特的、带有金属质感的网状脉络。 初步的光合作用效率测试数据显示,其能量转换率稳定提升了百分之十七,且对死亡世界地表强辐射环境的耐受阈值也获得了显著提高。 陈瑜特别注意到其中一株蕨类植物产生的意外变异:其叶片背面自然形成了微型的棱镜状结构,初步分析表明该结构能够将吸收的多余辐射能转化为热能有效散发。 这个计划外的发现引起了他的兴趣,被立即标记为重点观察与分析对象。 “详细记录所有成功突变体的形态特征与关键生理数据。”陈瑜指示研究团队,“将存活样本移植至基地内的高辐射环境测试区,持续监测其长期稳定性与遗传连续性。” 这些经过定向强化的植物变种,不仅代表着向构建更复杂、更坚韧植物生命形态迈出的关键一步,其产生过程与后续表现也为理解创世粒子在宏观生命结构塑造方面的精细控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陈瑜特别要求对那株具有自我热管理能力的蕨类变异体进行完整的基因测序,试图解析其独特适应机制背后的遗传学基础。 在初步掌握了对多细胞植物结构的定向催化后,陈瑜随即将研究重点转向了更为微观但也可能更为根本的领域——复杂微生物系统的引导与进化。 他选取了之前在峡谷实验中催化出的、已表现出优异环境适应性的几种微生物作为新的基因模板。 这些微生物包括能够高效分解岩石矿物获取能量的化能自养菌,以及数种结构奇特、对强辐射具有卓越耐受性的古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