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不得再行深入探查。(求月票!!!求订阅!!!)-《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地图》前,目光扫过辽阔的大唐疆域。

    这片江山,是他一手打下,呕心沥血治理的。

    他绝不允许任何人,哪怕是他选定的继承人,过早地、过分地来分割这份权柄。

    太子的势,确实成了。

    但这“势”,是福是祸,尚未可知。

    对于帝王而言,一个过于弱势的继承人令人担忧,而一个过于强势的继承人,同样令人寝食难安。

    过了一会儿,一份由百骑司呈递的密奏悄然送至两仪殿御案前。

    李世民展开细看,眉头渐锁。

    奏报详实记录了近些时日对东宫属官、侍卫、宦官等共计二四十七人的暗查结果。

    本来是要查探东宫高人的,可是现在查出很多李世民都不知道的事情。

    其中,太子左庶子张玄素与齐王府旧人有过诗书往来;

    詹事府丞赵弘智之侄,近日在洛阳与人争田,闹出人命却凭借其叔父关系压了下来;

    更有三名东宫侍卫,被查出与魏王府一名典军有同乡之谊,私下曾一同饮酒。

    这些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若在平日,李世民或会申饬,或会敲打。

    但在此敏感时刻,这些细微的牵连与污点,被百骑司的探子一一挖掘出来,呈于御前。

    李世民合上奏报,指尖在紫檀木案面上轻轻敲击。

    他深知,东宫属官体系庞大,其中关系盘根错节。

    自晋阳起兵至今,跟随他的功臣宿旧,其子弟姻亲多有在东宫任职者,视为储君班底,此乃惯例。

    而山东、江南等地的世家大族,为维系家族长盛,亦会遣子弟入东宫,既为投资未来,亦是质子。

    这本是帝王平衡之术的一部分。

    然而,当探查的触角真正伸入这片泥沼,搅动起来的,远非几桩个人劣迹那么简单。

    寻找高人的过程将这些都抖露了出来,他可以顺便都处理了。

    但然后呢?

    然后就是与整个官僚体系,与那些支撑着大唐江山的世家大族更为激烈的对抗。

    他李世民不怕这些臣子,他有足够的威望和手段压服他们。

    但他不能让他们团结起来。

    一个分裂的、互相制衡的朝堂,才是稳定的朝堂。

    若因探查东宫之事,迫使这些平日里有龃龉的势力因共同的危机感而联合,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尤其,是在东宫还有一个声望急剧上升、隐隐展现出独立势头的太子之时。

    若自己与整个朝堂官僚系统关系紧张,那病愈后的太子,会处于何种位置?

    那些在自己这里受了委屈和惊吓的臣子,会不会转而更加投向东宫?

    此消彼长之下,太子的“势”恐怕会膨胀得更快。

    想到李承乾,李世民心中更是复杂。

    这个儿子,此番病倒,是真病还是假病?

    若是心病,因何而起?

    若是韬晦,意欲何为?

    那个藏在背后的高人,在这场风波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是否正冷眼旁观,甚至乐见其成?

    种种念头交织,让李世民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和……孤立。

    他站起身,走到殿外廊下。

    这万里江山,亿兆生民,似乎都在他掌控之中。

    但此刻,他却感到了一种来自内部的、无形的掣肘。

    帝王并非无所不能。

    他需要臣子去治理国家,需要世家去稳定地方,需要一套既定的规则和默契来维持统治。

    打破这种平衡,需要付出代价,而眼下,为了一个尚未明朗的东宫“隐患”,付出可能动摇统治根基的代价,值得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万般无奈,夹杂着一丝被冒犯的愠怒,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翌日,李世民召见百骑司统领,只淡淡吩咐了一句。

    “东宫之事,暂且到此为止。未得朕令,不得再行深入探查。”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