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有何隐患?(求月票!!!求打赏!!!求订阅!!!)-《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他语气热切,仿佛已看到巨额钱财涌入国库的景象。

    李承乾心中暗沉,李勣掌管兵部,最知边镇军备之困窘,对钱财的渴望也最为直接。

    长孙无忌轻轻捋须,接口道:“李尚书言之有理。殿下,此法不增税赋,不劳民力,便能聚敛巨资,实是难得的良方。民间既有此力,朝廷若不予取予求,岂非坐失良机?”

    “再者,让更多百姓持有债券,共享朝廷发展之利,亦可收揽民心,稳固国本。”

    他语速平缓,目光却锐利地扫过李承乾,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他是关陇集团的代表,深知财富与权力交织的重要性,如此轻松敛财之机,岂能放过?

    高士廉也微微颔首,他资历老迈,说话更显沉稳。

    “太子,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朝廷度支艰难,若能以此法缓解一二,于天下安定,善莫大焉。老夫观之,此法风险极小,而收益极大。”

    他看似中立,实则点明了朝廷面临的财政压力,为增发提供了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就连一向持重的房玄龄,此刻也沉吟道:“殿下,诸公所言,虽略显急切,却也不无道理。”

    “债券售罄之速,远超臣等预期。若能适度增发,尽快充实国库,应对各地急需,确是务实之选。”

    作为尚书左仆射,他总领政务,深知各处衙门都在哭穷,这轻松得来的十五万贯,就像沙漠中的甘泉,让人忍不住想汲取更多。

    崔敦礼则从另一角度补充。“陛下,太子殿下,臣闻市井之间,未能购得债券者扼腕叹息者众。若能增发,正可平息民怨,彰显朝廷体恤民情之意。”

    李世民听着众臣你一言我一语,眼中光芒闪动。

    他并非昏庸之主,自然知道滥发之弊,但耳边回荡的是“数十万贯”、“不劳民力”、“收揽民心”、“应对急需”,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诱惑力实在太大。

    他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力求恢复民生,但前朝留下的底子太薄,处处都要用钱。

    这债券,来钱太快,太轻松了,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他内心那点因李承乾成功而产生的欣慰,迅速被对这巨大财源的渴望所覆盖。

    “众卿所言,甚合朕意。”

    李世民终于开口,目光转向李承乾。

    “太子,你意下如何?既然民间有此热情,朝廷亦有此需要,增发债券,似乎确是两全其美之策。你主持此事,最有发言权。”

    压力彻底来到了李承乾这边。

    他完全理解这些人的想法,就在不久之前,他自己不也是这般兴奋,这般急于求成吗?

    李逸尘说得对,这钱来得太快,快得让人迷失,快得让这些经验丰富的朝廷大佬们都只想走捷径了!

    他脑海中飞速闪过李逸尘的告诫。

    “信用如水,贵在细水长流,盈满则溢……此时若贸然增发,看似满足了求购之欲,实则可能冲击市价,反而损害持有者之利,动摇信用之基。”

    还有那更为深刻的“阶级”分析——这些提议增发的大臣,他们背后,真的只是单纯为了朝廷吗?

    还是为了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或官僚,或士族,或豪强地主的利益?

    他们急于拿到更多的钱,去填补各自的窟窿,或者去攫取更多的政治资本?

    而一旦信用崩坏,最终受损的,将是朝廷的根基,是那些真正指望债券能带来稳定回报的普通持有者,以及整个大唐的财政信誉。

    直接拒绝?

    用李逸尘的说辞?

    不行!

    李承乾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

    在父皇和这些老谋深算的大臣面前,直接抛出“阶级”、“信用泡沫”这些他自己都刚刚感悟的概念,不仅难以说服他们,反而会显得自己故弄玄虚。

    甚至可能暴露李逸尘的存在,引来不必要的猜忌。

    他们此刻正被巨大的利益预期所蒙蔽,听不进逆耳之言。

    必须用他们能理解的理由,用更符合他们思维方式的权谋逻辑,来反驳。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抬起头,脸上露出适度的谦逊和一丝忧虑。

    “父皇,诸位相公,增发债券之议,乍看之下,确是利国利民之举。儿臣初闻债券售罄之时,亦曾动过此念。”

    他这话先肯定了对方的出发点,缓和了直接对抗的气氛。

    李世民和众臣都微微点头,等着他的下文。

    “然而,”李承乾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

    “儿臣细细思之,却觉其中颇有隐患,不得不慎。”

    “哦?有何隐患?太子但说无妨。”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