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高祖皇帝如何说?(求打赏!!!求月票!!!求订阅!!!)-《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3)页

    “其一,竭泽而渔之患。”

    李承乾目光扫过李骥和长孙无忌。

    “此次债券售罄,看似轻松,实则乃首次试行,加之朝廷信誉为担保,民间好奇与信任迭加,方有此效。”

    “若立刻大规模增发,民间资财并非无穷无尽,此次购买者,多为长安及周边富户豪商。”

    “短时间内连续抽取巨资,恐伤及民间元气,影响市面流通。此非不劳民力,而是暗耗民力,若因此导致商事凋敝,反为不美。此非敛财,实为竭泽而渔。”

    他点出了民间资财有限这个现实问题,这让提出予取予求的长孙无忌微微蹙眉。

    “其二,物以稀为贵之理。”

    李承乾继续道:“崔侍使君市井有向隅而叹者,正因‘稀少’,众人方觉其珍贵,争相求购。”

    “若债券如寻常之物,随处可得,其价值何在?”

    “人心如此,物稀则贵,物多则贱。一旦增发过量,债券充斥市面,其价必跌。届时,首批购券者见手中债券贬值,会作何想?他们是否会认为朝廷行事轻率,不顾他们的利益?”

    “此举,岂非寒了那些最初支持朝廷之人的心?失信于民,其害深远。”

    他巧妙地利用了崔敦礼平息民怨的理由,反向推导出可能引发民怨的后果,直指“信用”核心。

    房玄龄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微微颔首。

    他精通政务,深知人心和物议的重要性。

    “其三,实效未显之虑。”李承乾最后看向李世民,语气恳切。

    “父皇,这十五万贯,名义上是为西州重建。如今钱刚入库,西州之事方才起步,一砖一瓦尚未见成效。”

    “若此时便急于增发,民间会如何看待?他们会怀疑,朝廷发行债券,究竟是为了西州,还是仅仅为了敛财?”

    “民间对债券的信任将大打折扣。届时,莫说增发,恐怕连后续再想发行其他债券,亦无人问津矣。”

    他紧紧扣住“西州”这个名义上的用途,指出急于增发在舆论和实际效果上的风险。

    李承乾说完,再次躬身。

    “父皇,诸位相公,儿臣非不愿为朝廷分忧,实是以为,债券之事,关乎朝廷信誉,关乎民间信心,宜稳不宜急。这首次成功,如同幼苗初长,需细心呵护,待其扎根稳固,枝繁叶茂,届时再考虑扩大规模,方是长久之道。”

    “若贪图一时之利,拔苗助长,恐非社稷之福。”

    “儿臣愚见,当前首要之务,乃是用好这十五万贯,尽快在西州做出成效,让天下人看到,购买朝廷债券,确能得利,朝廷之信,重如泰山。”

    “如此,信用根基牢固,将来何愁不能发行更多债券,筹措更多资金?”

    殿内陷入了一片沉寂。

    李承乾没有引用李逸尘的原话,但他将“信用”、“稀缺性”、“长期利益”这些核心概念。

    用“竭泽而渔”、“物以稀为贵”、“实效”、“朝廷信誉”等话语包装起来,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地反驳了增发之议。

    李世民脸上的意动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索。

    他并非听不进道理的昏君,太子所言,句句在理,且都站在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角度。

    那种急于获取资金的冲动,被太子一番冷静的分析渐渐压了下去。

    李承乾话音落下,两仪殿内陷入了一片异样的沉寂。

    唯有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以及几位重臣略显深重的呼吸声,在空旷的殿宇间细微可闻。

    李世民端坐于御榻之上,手指依旧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的蟠龙雕纹,深邃的目光落在李承乾身上,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他并未立刻表态,仿佛在咀嚼太子方才那番条分缕析的陈述。

    兵部尚书李勣眉头紧锁,他性子更直,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洪亮却带了几分犹疑。

    “太子殿下所虑,亦不无道理。只是……这民间资财,当真如此不经耗费?”

    “我大唐如今海内承平,商贾往来频繁,东西两市繁荣,一日十五万贯便伤及元气,是否……过于危言耸听?”

    他掌管军事,对经济庶务虽非全然不通,却也难及其深,此刻更忧心边镇军备的窘迫。

    长孙无忌轻轻捋了捋胡须,目光低垂,并没有接话。

    高士廉微微颔首,他资历最老,说话更显沉稳持重。

    “太子殿下能思虑至此,老臣心慰。谨慎些,总无大错。只是……陛下,如今各处都等着钱粮救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