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按下心头翻涌的疑虑,李世民知道,此刻最重要的是引导,是掌控话语的方向。 他不能让太子继续沉浸在这种对现行秩序带有质疑色彩的“困惑”之中。 必须将他的思维拉回到帝国正统的、可控的轨道上来。 “原来如此……” 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平和与理解,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你能因一梦境而思及黎民,忧心国本,此心……殊为可贵。” 他先定下基调,肯定了太子思考行为的正当性,甚至将其拔高到“忧心国本”的层面。 李承乾微微抬头,眼中适时的露出一丝得到理解的微光。 “你皇祖父……”李世民略作沉吟,仿佛在追忆。 “英明神武,开创我大唐基业,于民生疾苦,自是挂怀。” “他于梦中如此问你,亦是期望你能承继大统,做一个明察秋毫、体恤民情的君主。” 他巧妙地将李渊可能不符合其性格的提问,解释为对继承者的期望与考验,赋予了其合理性。 “那么,”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深邃地看向李承乾。 “你皇祖父,可还说了别的?或是……指点于你?” 李承乾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丝遗憾与愈深的困惑。 “回父皇,没有。皇祖父只是那样看着儿臣,随后景象浮现,再然后……儿臣便惊醒了。直至病中,那些景象与问题,依旧缠绕不去。” 他将所有思考的起点,都归于那个无法对证的梦境和高祖沉默的注视。 李世民微微颔首,看不出是信了还是没信。 他不再纠结于梦境的细节,转而开始履行他作为皇帝和父亲的教导之责。 他需要给太子一个“标准答案”,一个符合大唐统治根基的、关于“民”的阐释。 “高明,你既困惑于此,朕今日便与你分说一番。” 李世民的声音变得庄重而沉稳,带着帝王特有的权威。 “你梦中所见,黎民惨状,确有其事。历朝历代,即便是治世,亦难完全避免。此乃天数使然,亦是人情之常。” 他先承认了问题的存在,但轻描淡写地将其归为“天数”与“人情之常”,弱化了其背后的制度性、结构性矛盾。 “然,治国之道,在于提纲挈领,在于定分止争。” 李世民话锋一转,开始引入核心理论。 “自古圣王治世,皆重‘四民’之分。此乃管仲佐齐桓公称霸,亦为我大唐立国之基业,你当深知。” “儿臣知道,‘士农工商’,国之石民。” 李承乾恭敬回答。 “不错。” 李世民颔首,开始系统地阐述其帝王视角下的“四民”精髓。 “‘士’者,学道艺,明礼义,出则为官为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教化万民。入则研读经典,维系纲常。此乃国家之栋梁,文明之所系。无士,则政令不通,礼崩乐坏。” 他首先强调“士”的重要性,这是统治的骨架和大脑。 “‘农’者,力耕稼,垦田畴,生五谷,乃衣食之源,赋税之本。农事兴,则仓廪实,天下安。故朕屡下诏令,劝课农桑,均田授户,旨在使耕者有其田,食者有其粮。此乃固国之根本,一刻不可松懈。” 李世民将“农”定位为帝国的经济基础和稳定性来源,他推行的均田制等政策,正是为了维持这个基础的稳定。 “‘工’者,善技艺,制器用,筑宫室,造兵甲。百工之巧,利于生民,强于军备。无工,则生活不便,武备不修。” “‘商’者,通有无,调余缺,贩货殖,活经济。商贾之通,可使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市面繁荣,国库亦可得关税市税之利。” 他分别阐述了工和商的作用,承认其对社会运行和国家财政的必要性。 “此四民,各司其职,各安其业,如同人之四肢,缺一不可。” 李世民总结道,语气恢弘。 “朝廷之责,在于明定制度,使四民不相淆乱,各得其所。” “在于轻徭薄赋,使农者安心耕种,工者专心技艺,商者畅通货殖,士者尽忠职守。” “在于抑豪强、惩贪渎,防止兼并过度,胥吏害民,以确保政令能达,恩泽能下。” “你梦中所见之惨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