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两仪殿内的凝重尚未完全散去,李世民独自坐在御案后,手指依旧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山东蝗灾的急报就摊在面前,每一个字都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钱粮、吏治、民心……千头万绪,仿佛一团乱麻。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内侍清晰的通传声。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 李世民抬起眼,有些意外。 这个时候,高明来做什么? 他收敛心神,沉声道:“宣。” 殿门被轻轻推开,李承乾迈步而入。 他的步伐因脚疾依旧有些不甚平稳,但脊背挺得笔直,脸上带着一种李世民近来才逐渐熟悉的沉静,只是那沉静之下,似乎压抑着某种急切和决心。 “儿臣参见父皇。” 李承乾走到御案前,依礼参拜。 “免礼。”李世民看着他。 “这个时辰来见朕,有何要事?” 他的目光扫过李承乾略显苍白的脸,想起他前些日子的“心病”,语气不觉放缓了些。 “你病体初愈,还需多加休养,不必过于操劳。” 李承乾站起身,却没有如同往常般垂首听训,而是直接抬起头,目光迎向李世民。 “父皇,儿臣正是为山东蝗灾一事而来。” “哦?”李世民眉峰微动,“你有何见解?” 他心中有些疑惑,太子虽近来表现不俗,但主要精力都在西州债券和徙民事务上,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他能有什么想法? “儿臣听闻山东灾情紧急,心实难安。” 李承乾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 “儿臣……想向父皇请旨,亲赴山东道灾区,督导赈灾事宜。” 此言一出,两仪殿内仿佛连空气都凝滞了一瞬。 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光芒,紧紧盯着李承乾。 “你说什么?亲赴山东?” “是!”李承乾回答得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儿臣深知此番蝗灾非同小可,非几道诏令、些许钱粮便可平息。” “地方官吏或有懈怠,或有心无力,政令执行难免打折扣。” “儿臣以为,唯有储君亲临,方能震慑宵小,激励地方,统筹全局,使各项救灾之策得以迅速、有效地推行下去,尽可能多地保全灾民,稳定局势。” 李世民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李承乾。 他看到了儿子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决绝,那是一种他过去很少在李承乾身上看到的担当。 这不是一时冲动的妄言,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请命。 一股复杂的情绪在李世民心中涌动,有惊讶,有审视,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 “亲赴灾区……非同儿戏。” 李世民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 “灾区情况复杂,疫病、混乱皆有可能。你身为储君,身系国本,岂可轻易涉险?” 他这是在试探,试探李承乾的决心到底有多大。 “父皇!”李承乾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丝急切。 “正因儿臣是储君,是父皇的儿子,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更应挺身而出!儿臣岂能安居东宫,坐视黎民受苦,而将万千重担尽数压在父皇与朝中诸公肩上?”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儿臣知道风险。然,为民请命,为国分忧,本是储君职责所在。” 李世民的手指停止了敲击。 他看着李承乾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颊,那眼神中的光芒,竟让他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那份锐气,那份不顾一切的冲劲。 他沉默了片刻,才道:“你既有此心,朕心……甚慰。” 这“甚慰”二字,他说得颇为郑重。 “不过,”李世民话锋一转。 “你既要去,想必不是空口白牙而去。告诉朕,你打算如何做?扑蝗?赈济?你有何良策,能比朝廷惯常之法更为有效?” 他需要知道,太子的决心之下,是否有与之匹配的、可行的方略。 这不仅仅是勇气的问题,更是能力的问题。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