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目的究竟为何?(求打赏!!!)-《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2/3)页

    李承乾稳住心神,将之前与李逸尘反复商讨的对策,条理清晰地陈述出来。

    “回父皇,儿臣以为,此番救灾,需多管齐下,且需跳出一些旧有窠臼。”

    “其一,扑杀需得法。儿臣建议,可由朝廷统一规制,赶制一批长柄兜网、粘竿等器具,下发灾区,或令当地仿制,数人协作,效率远胜徒手扑打。”

    “同时,可于田垄蝗群聚集处,大量撒布石灰,石灰性燥,可伤蝗虫,延缓其蔓延,为扑杀争取时间。此二法,皆为提高扑杀效能。”

    李世民听着,微微颔首。

    制作专用工具和撒石灰,这思路确实比单纯号令百姓扑打要细致些。

    李承乾继续道:“其二,关于粮价与赈济。儿臣……儿臣以为,此次或不应强行抑制粮价。”

    “嗯?”李世民眉头一皱,这说法与唐俭等人方才所议截然不同。

    “为何?任由粮价飞涨,岂非盘剥灾民?”

    “父皇明鉴。”李承乾不慌不忙,将李逸尘那套“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用自己能理解的语言解释出来。

    “强行抑价,粮商无利可图,必隐匿粮食,或转入黑市,届时市面无粮可买,灾民手持钱帛亦无法活命,此乃驱民于死地。”

    “反之,若允许粮价适度上浮,粮商见有利可图,才会将粮食运往灾区发售,周边乃至远方粮商亦会闻风而动,粮食供给增加,价格虽高,却会自然形成平衡,不至于无限飙升。”

    “此乃利用商贾逐利之心,疏导粮源,首要让粮食能流动起来,让灾民有粮可买,哪怕价高,总好过有价无市。”

    他顿了顿,看到父皇眼中闪过深思之色,知道这番话起了作用,便接着道:“然,粮价上浮,贫苦灾民必然无力购买。故此,朝廷必须强力介入。”

    “儿臣主张,朝廷需拿出钱粮,一方面开设粥棚,直接救济最贫苦无依之民。”

    “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李世民重复了一遍这个稍显陌生的词汇。

    “正是。”李承乾解释道。

    “即官府组织灾民,参与扑蝗、挖掘埋蝗坑壕、修缮道路房舍、准备焚烧蝗虫之柴薪等工程,按工发放钱米作为报酬。”

    “如此,灾民凭劳力换取活命之资,存其廉耻与勤劳之习。”

    “官府得劳力推进救灾实务,钱粮用之有踪。地方亦得修葺,恢复元气。”

    “此远胜单纯发放救济,徒生怠惰与不公,乃化消耗为建设之良法。”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

    “以工代赈”……这说法新颖,但细想之下,确实比单纯施粥要高明得多!

    既能救济,又能做事,还能维护民心稳定。

    李承乾越说思路越顺畅。

    “此外,动用常平仓存粮,择机投放市场,非为压价,而为示朝廷掌控,增加供给,平抑过于剧烈的波动。如此,疏导与管控结合,方可于灾祸中寻得生机。”

    他没有提及“食蝗”之议,此事太过惊世骇俗,他打算若到了灾区,情况万分危急时,再设法小范围试验,此刻不宜在父皇面前提出,徒增反对与猜疑。

    李世民听着太子这一番条理清晰、逻辑缜密且大胆务实的陈述,心中的震惊一波接着一波。

    这绝不是一个只知道读圣贤书的太子能想出来的!

    这里面有对人性深刻的洞察,有对经济规律的朴素认知,更有一种不拘泥于成规的务实精神。

    他看向李承乾的目光,充满了探究,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欣赏和喜悦。

    “好!好!好!”李世民连说三个好字,脸上终于露出了自接到灾报后的第一丝真正的笑容。

    “高明!你能思虑至此,能提出这般周详且……且颇有见地的方略,朕心……朕心甚喜!”

    “太子能有如此担当,能有如此谋略,实乃大唐之福,百姓之幸!”

    他站起身,绕过御案,走到李承乾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朕准了!准你亲赴山东,总督赈灾事宜!”

    “谢父皇!”李承乾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激动地躬身行礼。

    “不过,”李世民看着他,神色恢复了几分帝王的肃穆。

    “你既要亲往,便需名正言顺,权责分明。你需要朕如何支持?钱粮?人手?”

    李承乾直起身,目光坚定。

    “儿臣不敢过多耗费国库。钱粮一事,儿臣愿一力承担!”

    “哦?”李世民再次感到意外,“你一力承担?如何承担?”

    “儿臣请旨,以东宫名义,增发第二批‘赈灾债券’,额度五万贯。”

    “此次发债,准以粮食折价兑购,朝廷按略高于当前市价之公允价折算,直接吸引粮商运粮至灾区或指定官仓,可省去朝廷采买转运之耗。”

    “同时,仍可搭配部分精盐折兑。如此,可迅速募集救灾急需之钱粮。”

    李世民眼中闪过激赏。

    用债券直接吸粮,这法子巧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