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按照以往的经验,每逢大灾,朝廷为安定民心,必会动用常平仓平粜,并严令市场不得擅自抬价。 届时,现在囤积的粮食,便能在黑市或者后续的波动中卖出更高的价钱。 然而,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朝廷的抑价诏书迟迟未至。 只有民部发了一道例行公文,要求各地常平仓核查存粮,准备听调,没有强行干预市场的迹象。 粮商们困惑了。 这不符合常理! 难道朝廷真要坐视粮价飞涨? 就在这疑云密布、人心惶惶之际,东宫再次发布告示,宣布即日起增发第二批“大唐赈灾债券”,总额五万贯。 与首次不同,此次债券明确宣告,准以粮食折价兑购,朝廷将按“公允市价”折算,并优先收取粮粟。 更引人注目的是,太子下令,将在山东灾区主要州县设立债券兑换点,方便当地士民商贾以粮换券。 此告一出,再次引发轩然大波。 “以粮换券?太子这是要直接向民间征粮?” “非也非也,告示说了是‘兑购’,按市价折算,而且是给债券的,将来能连本带利收回的。” “这……这是要将天下粮商都吸引到山东去?” “山东粮价如今怕是已飞上天了,按那边的市价折算,再换成债券……这里头的利差……” 精明的商贾立刻开始盘算其中的利害。 山东粮价在猛涨,若能将粮食运去,按当地市价折算成债券,看似承担了风险,但债券有利息,而且债券的市面价又高。 更重要的是,这或许是唯一能合法将粮食运入灾区并获取厚利的渠道! 一些胆大、有远见的商号开始暗中调集资金和粮源,准备组建车队船队,前往山东一试水深。 而与债券告示同时传出的,是工部将作监连夜赶工的消息。 太子令下,工部所属诸多工匠停止了不少日常器物营造,全力按照东宫提供的图样,赶制一种长柄麻网兜和一种顶端带粘性胶液的长竿。 大批石灰也从京畿附近的山窑中开采出来,装车待运。 这些举动并未刻意隐瞒,更增添了外界对太子此番救灾将采取不同以往手段的猜测。 长安城的气氛,一时诡谲云涌。 太极宫两仪殿内,李世民看着百骑司密报上关于粮价、粮商动态以及东宫举措的详细记录,面色沉静。 “陛下,长安粮价已比旬日前上涨三成有余,民间已有怨言。是否……”唐俭躬身请示,额角见汗。 作为民部尚书,他压力巨大。 “不必。”李世民打断他。 “太子既已有策,朕便看他如何行事。传旨下去,朝廷常平仓,未有朕之亲笔手谕,一粒米也不得擅自投放市场。” “是……”唐俭心中凛然,躬身退下。 长安城的喧嚣与猜测,似乎并未影响到东宫的节奏。 显德殿内,李承乾看着面前堆积的文书和图样,眼神专注而坚定。 他的脚边放着已经打点好的行装,那面代表着无上权柄的旌节和虎符,静静地立在殿角。 “殿下,工具首批三千件已由工部启运,走漕河直发曹州。石灰亦装车完毕,随后便发。” 窦静禀报道。 “债券发售事宜已安排妥当,各地兑换点人选正在遴选。” 崔敦礼补充道。 李承乾点了点头,目光扫过殿内众人。 “诸事已备,只待明日吉时。”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 “孤此番东行,如履薄冰,亦如临深渊。望诸君同心协力,助孤平息天灾,安抚黎庶。” “臣等必竭尽全力,辅佐殿下!”众人齐声应道。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