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旦学生离开,这些地头蛇难免故态复萌。学生正在思虑,临行之前,该如何进一步巩固成果,至少,不能让山东这么快就又变回铁板一块。” 李逸尘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向前稍稍倾身。 “殿下所虑极是。若要破其铁板一块之势,关键在于引入新的变量,扶持新的力量,使其内部更加分化,让殿下的影响能在此地持续生根。” 他稍作停顿,见李承乾全神贯注,便继续道:“殿下或可留意那些……近乎寒门的世家,或地方上的中等门户。” “近乎寒门的世家?”李承乾微微蹙眉,这个说法有些新颖。 “正是。”李逸尘解释道。 “山东之地,文风较盛,除了崔、卢、李、郑这等顶尖高门,尚有许多传承数代、家中亦有读书识字之人,却因种种原因,仕途不畅、家道中落,或始终被顶尖门阀压着一头的家族。” “他们或许还顶着某个姓氏的光环,内里却已近乎寒门,对现状不满,渴求上升之阶。” 李承乾若有所思。 “先生是说,那些或许祖上也曾显赫,如今却只能在州县谋个佐吏小官,或干脆困守田宅的家族?” “殿下明鉴。” 李逸尘点头。 “此类家族,其子弟往往读书识字,具备为官理政的基本素养,却苦于缺乏门路和靠山,难以出头。” “他们对顶尖门阀把持利益早已心存怨怼,只是敢怒不敢言。殿下若能对他们施以援手,不啻于雪中送炭。” 李逸尘将计划具体化。 “眼下便有两个绝佳的机会。其一,西州开发,百废待兴,亟需大量识字、通文墨的吏员乃至低级官员。” “那里条件艰苦,崔、卢等高门子弟未必愿意前往,但对这些近乎寒门的家族子弟而言,却是难得的晋身之阶!” “殿下可公开鼓励、甚至以东宫名义征辟山东有志之士前往西州效力,承诺按劳绩擢升。” “臣相信,在这个节骨眼上,必定会有人响应!只要有人去了,并且殿下后续能兑现承诺,他们的心,便会牢牢系于殿下身上。” 李承乾眼睛一亮。 “西州……不错!那里正是用人之地,也是培育心腹的良所!此策甚妙!” “其二,”李逸尘接着道。 “殿下此次罢黜兖州等地一批官员,以东宫属官及随行干员暂代其职。” “然,此非长久之计。殿下返京后,这些位置迟早需由吏部铨选填补。与其等待吏部可能依旧被世家影响的选择,不如殿下主动荐才!” 他目光锐利起来。 “殿下便可从这些‘近乎寒门’的世家中,遴选才具尚可、背景相对清白者,以熟悉地方、赈灾有功等名义,举荐他们充任这些空缺出来的州县佐贰官职,哪怕只是从八九品做起!” “如此一来,殿下不仅解决了部分职位空缺,更将这些家族的未来与殿下的赏识捆绑在了一起。” “他们得了实利,有了盼头,岂能不感念殿下恩德?他们的心,自然也就跟着殿下走了!” 李承乾只觉得脑中轰然作响,仿佛又一扇大门在眼前打开。 他之前只想到安插东宫自己的人,却未曾想到还可以借此机会,在山东本地扶持起一股亲近自己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分化,更是在对手的地盘上,埋下属于自己的种子! “妙!太妙了!” 李承乾忍不住赞叹,激动地搓着手。 “扶持这些中等门户,他们既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又对顶尖门阀心存不满,一旦得势,必会成为抵制顶尖门阀肆意妄为的力量!” “而且他们分散各地,互不统属,绝无可能形成新的铁板!先生此策,可谓一举数得!” 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个中小家族因他的提拔而崛起,在山东各地形成一张细密而忠诚的网络,与那些盘根错节的顶尖门阀相互制衡。 李逸尘见太子完全领会了自己的意图,便趁热打铁,将计划推向一个更具象征意义和长远影响的层面。 “殿下,欲要真正动摇世家根基,光靠拉拢分化、安排官职还不够。还需从根子上,动摇他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垄断和话语权。” 李承乾神情一凛。 “先生请详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