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世家何以自傲?除土地人口外,便是垄断经学解释,标榜‘诗礼传家’,仿佛学问道德尽归于其门阀之内。” 李逸尘语气渐沉。 “殿下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在离开山东之前,公然倡导向学之风,鼓励世人多读书!” 李承乾微微一愣。 “鼓励读书?先生,读书所需书籍、师资,耗费不赀,非寻常寒门乃至中等之家所能轻易负担。此举……恐收效甚微,或被视为空谈。” “正因其难,殿下才更要做此姿态!” 李逸尘目光坚定。 “殿下不必承诺立刻解决所有困难,但要明确表达出学问非一家一姓之私器,朝堂渴求天下英才的态度!” “姿态要放出来,要让所有有心向学之人看到希望,感受到殿下的鼓励!” “这本身,就是对世家文化垄断的一种挑战和宣言!” 他顿了顿,脑海中迅速搜索着符合这个时代背景又能鼓舞人心的诗句。 “譬如,殿下可昭告四方,言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改编自宋真宗《励学篇》的诗句,虽稍显直白,但其蕴含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朴素道理,在此刻由李逸尘口中说出,带着一种奇异的说服力。 它避开了直接挑战门阀的尖锐,而是用一种更具诱惑力和鼓动性的方式,描绘了读书所能带来的实际好处,极易在渴望改变命运的寒门和中下层士子中引起共鸣。 李承乾闻言,浑身剧震。 他猛地抬头,看向李逸尘,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撼和激赏。 这诗句……这诗句虽言语质朴,却直指人心,将读书的好处说得如此透彻,如此具有吸引力! “先生……先生此诗……” 李承乾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真乃……真乃警世之言,励学之圭臬!言语直白却力透纸背,道尽了寒窗之苦,亦指明了青云之路!” “若传扬开去,不知能激励多少贫寒学子秉烛夜读,心怀希望!” 他脸上随即露出一丝复杂和惭愧。 “只是……如此佳句,若由学生之口说出,学生……学生实在惭愧,恐有掠美之嫌,亦难以取信于人……” 他深知自己的学问斤两,绝作不出这等深刻又极具传播力的诗句。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还不能公开李逸尘的存在和作用。 李逸尘淡然一笑,对此早有预料。 “殿下过誉了。几句俚语,若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便是其价值所在。” “殿下无需言明出处,只需在适当的场合,提及‘曾闻有贤者云’,或‘古语有云’,将此言传播开去即可。” “重要的是让这话语本身,如同种子一般,落入那些有心向学者的心田。” “殿下要做的,是赋予这种子生长的希望,是让那些立志于读书的人,看到方向和使命感!” 他进一步强调。 “尤其是山东之地,文风本就较他处更盛,读书人的数量也相对多一些。在此地率先倡导向学之风,效果必然更佳。” “这些受到鼓舞的读书人,无论他们将来能否入仕,都会记得,是太子殿下,给了他们这份激励和盼头。” “这份人心向背,其力量,潜移默化,却深远流长。”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