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若能参与并促成此事,他们自身的政治前途,亦将与东宫、与这股新生的力量紧密绑定。 “去吧,动作要快,要在孤离开山东之前,让消息传开。” 李承乾挥了挥手。 两人躬身退出,后背竟已惊出一层细汗。 他们知道,太子这看似平静的安排,实则是投向山东乃至整个大唐政局的两颗惊雷。 接下来的几日。 在东宫属官的极力推动下,很快,“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诗句,便在兖州、临沂等地的学子圈层中流传开来。 起初只是小范围的窃窃私语,随后便如野火般,迅速蔓延至整个山东道的士林。 无数家境寻常、苦读不辍的寒门士子,闻听此诗,只觉一股热血直冲顶门,仿佛在黑暗的摸索中骤然看到了指引前路的光芒! 他们反复吟诵,激动难眠。 原来,读书并非毫无希望的奢望,太子殿下是认可这条路的! 殿下在鼓励他们! 而那些被窦静、王琮暗中接触、列为举荐目标的“中等门户”子弟,更是受宠若惊。 他们祖上或许也曾阔过,但如今早已被崔、卢等顶尖门阀压得喘不过气,仕途蹉跎。 太子的青睐和举荐,对他们而言,无异于久旱甘霖,是家族重新崛起的唯一希望! 感激涕零之下,他们对太子的忠诚度瞬间飙升。 就在李承乾的銮驾悄然离开山东,踏上返程之路的同时,关于太子大力倡导向学、并破格举荐山东本地中等门户及寒门才俊署理地方官职的消息,已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先他一步,在山东各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且迅速向周边道州扩散。 读书人奔走相告,士气大振。 太子的形象,在他们心中瞬间变得无比高大。 他不再是那个远在长安、高高在上的储君,而是一位理解他们疾苦、愿意为他们开辟道路的明主! 消息终究是传到了长安。 两仪殿内,李世民拿着百骑司密报,以及几份来自山东官员的例行奏章,沉默了许久。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目光深邃难明。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他低声将诗句念了一遍,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 这诗句,直白,甚至有些俚俗,却像一把精准的锥子,刺中了问题的核心。 其鼓动性之强,传播力之广,远超他以往任何鼓励劝学的诏书和说教。 他李世民何尝不想打破门阀垄断,广纳寒门英才? 科举制的推行,正是出于此目的。 然而,阻力重重,进展缓慢。 可高明这小子……他去山东赈个灾,竟然顺手就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用这种近乎“蛊惑”却又让人无法指摘的方式,直接将“读书改变命运”的念头,种进了无数寒门士子的心里! 更厉害的是,他紧接着就用实实在在的官职举荐,来印证和兑现这种“可能”! 这一套组合拳,打得精准、狠辣,又站在了道德和国家的制高点上。 让他这个皇帝,都挑不出太大的毛病,甚至……内心深处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赞赏和…… 赞赏的是,手段高明,直指要害,效果立竿见影。 只是这份收拢人心的能力和速度,以及其背后隐隐显露出的、超越储君界限的政治抱负。 他站起身,走到殿窗前,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 高明这一手,比他这个皇帝做得更彻底,更有效。 他是在用东宫的资源,撬动整个天下的人心。 这固然对大唐的长远有利。 与此同时,长安的各大府邸内,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收到了山东传来的详细消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