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赵国公府,长孙无忌捻着胡须,在书房内缓缓踱步。脸上惯常的温和笑容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凝重。 “倡导向学……举荐寒门……呵呵,好手段,真是好手段啊。” 他低声自语。 “如此一来,山东那些原本摇摆不定、或者被顶尖门阀压制的中小家族,恐怕人心都要被太子收拢过去了。这是要釜底抽薪啊……” 他不得不承认,太子这一招,比陛下这些年通过科举缓慢渗透的策略,要狠辣得多,也高效得多。 陛下还要顾及平衡,顾及旧臣的感受。 而太子,似乎毫无顾忌,或者说,他的顾忌更少,目标更明确。 梁国公房玄龄府上,这位以沉稳著称的宰相,看着幕僚送来的密信,也久久无言。 他出身清河房氏,本身也算士族,但并非顶尖。 他更能理解那些中等门户子弟的心态。 太子的举动,无疑是在他们心中点燃了一把火。 这把火,一旦烧起来,足以燎原。 他意识到,朝堂的格局,恐怕真的要变了。 而那些与山东世家关联密切的官员,如侍御史崔仁师、给事中郑仁泰等人,更是又惊又怒。 太子在山东打击他们的旁支亲族也就罢了,如今竟然还要从根本上动摇他们世家立足的根基——文化垄断和仕途优势! 这简直是要掘他们的根! 恐慌和愤怒,在世家势力的圈子里迅速蔓延。 他们必须做出反应,必须阻止太子继续这么“胡闹”下去! 常朝。 太极殿内,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文武百官分列两旁,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许多。 一股无形的压力弥漫在空气中。 端坐于龙椅之上的李世民,能清晰地感受到这股暗流。 他面色平静,目光扫过丹陛下的众臣,尤其是在长孙无忌、房玄龄以及几位世家代表官员的脸上略微停留。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内侍监尖细的声音打破沉寂。 话音刚落,侍御史崔仁师便手持笏板,一步迈出班列,躬身道:“臣,崔仁师,有本奏!” “讲。”李世民声音平淡。 “陛下,”崔仁师声音洪亮,看似恭敬,言辞却经过精心打磨。 “太子殿下奉旨赈济山东,劳苦功高,如今灾情已定,民心渐安,此乃陛下洪福,亦乃太子贤德。” “然,臣闻殿下于山东,除赈灾外,亦多有涉足地方政务,罢黜官吏,举荐署员……” “臣非敢质疑太子,然储君久在外,总揽一方事务,虽出于公心,恐亦惹人非议。且地方人事任免,自有朝廷法度、吏部铨选。太子殿下虽有协理之权,然过于深入,是否……稍有逾越?” “臣斗胆进言,如今山东大局已定,是否当请太子殿下早日返京,一则可使殿下稍作休憩,二则亦可令地方政务重归朝廷正轨,以免……以免权责不清,滋生流言。” 他这番话,句句没有直接指责太子,甚至开头还肯定了太子的功劳。 但核心意思非常明确:太子在外面权力太大,手伸得太长,干涉了正常的人事任命,该回来了,再不回来,就要出问题了。 字里行间,充满了“为太子着想”、“为朝廷法度着想”的暗示,实则刀刀见血。 崔仁师话音刚落,又一位给事中郑仁泰出列附和。 “陛下,崔御史所言甚是。太子殿下乃国之储贰,当于东宫修德讲学,熟悉朝政大局。” “山东赈灾,殿下已展现非凡之能,然具体地方庶务,终究非储君常职。” “如今灾情既平,若殿下久留地方,恐使地方官员无所适从,亦恐……徒耗殿下精力于琐碎之事。臣亦以为,当请太子殿下返京。” 紧接着,又有数名御史、言官出列,言辞或委婉或恳切,但核心诉求只有一个:太子该回来了,他在山东的“专断之权”该收回了。 他们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 维护朝廷法度、避免储君劳顿、让政务回归正轨。 没有一句直接攻击太子德行或能力。 但联合起来形成的舆论压力,却如同无形的罗网,试图将太子从山东那个他刚刚经营起来的“地盘”上拉回来,并将他“插手地方人事”的行为,定性为一种“逾越”。 李世民面无表情地听着,心中却是冷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