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不仅将名单的合理性阐述得淋漓尽致,更隐隐站在了为国家储备人才的高度,让那些试图以“逾越程序”、“任用私人”攻讦的人一时语塞。 李世民端坐御座之上,面色沉静如水,目光深邃,看不出喜怒。 他听着长子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心中亦是波澜微起。 高明这番言论,已非简单的辩驳,而是有了储君乃至帝王审视人才的格局。 殿内众臣神色各异。 长孙无忌捻须不语,眼神复杂。 房玄龄微微颔首,似有赞许。 而崔仁师等人,脸色则愈发难看。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侍御史崔仁师终究忍不住,出列躬身。 “陛下,太子殿下所言固然有理。然则,地方官吏考绩黜陟,自有朝廷法度与吏部职司。” “太子殿下虽有协理之权,然如此大规模举荐署理,是否……是否仍觉稍有急切?恐开幸进之门,坏朝廷选官之制啊!” 他不敢直接否定太子的眼光,只能再次祭出“法度”的大旗。 李承乾尚未开口,御座上的李世民却忽然动了。 他抬起手,轻轻一挥,打断了崔仁师还想继续的话头。 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瞬间传遍整个两仪殿。 “太子所奏,有功人员名单,就按照太子的呈报办理,不必再议了。” 一语定乾坤!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崔仁师张了张嘴,最终化为一声无奈的叹息。 悻悻退回了座位。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李承乾身上,淡淡道:“山东之行,你做得不错。这些人,既然是你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有功于国,有益于民,那便用之。” “非常之事,当有非常之举。” “儿臣,谢父皇信任!”李承乾深深一揖,心中一块巨石落地。 他知道,这不只是一份名单的通过,更是父皇对他此番山东之行的最终肯定。 “好了,” 李世民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打破了凝重的气氛。 “此事已毕,莫要扰了酒兴。接着奏乐,接着舞!” 夜宴的气氛在太子李承乾那番引经据典、铿锵有力的陈词后,变得微妙而凝重。 丝竹之声虽未停歇,舞姬的彩袖依旧翻飞,但席间众人的心思早已不在眼前的歌舞升平之上。 一道道目光,或明或暗,皆聚焦于御座之下的太子,以及龙椅上那位神色难测的帝王。 李世民凝视着下方的儿子,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极复杂的情绪。 有审视,有探究,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魏王李泰坐在席间,面上维持着得体甚至带着几分憨厚笑容,仿佛也为兄长的功绩感到高兴。 然而宽大袖袍之下,那双养尊处优的手却死死攥紧了。 他心中翻涌的火焰几乎要烧穿那层伪装的皮囊。 就在这暗流涌动之际,席间一位身着浅绯官袍的官员略显迟疑地站了起来。 此人乃秘书丞徐孝德,官居从五品上,虽非显赫,却也是清要之职。 他能列席此等盛宴,靠的并非显赫家世,而是自身勤勉与些许文名。 此刻他出列,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徐孝德走到御前空地,躬身行礼,姿态恭谨而不失风骨,声音清朗温润。 “陛下,臣秘书丞徐孝德,冒昧陈情,伏请圣听。” 李世民目光转来,带着一丝询问。 “徐卿有何事奏?” 徐孝德再拜,神色恳切而庄重。 “臣非为奏事,实乃感佩于心,不吐不快。近日拜读太子殿下于山东所颁《劝学令》,又闻殿下激励士子之诗句,五内震撼,如闻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他微微抬头,目光扫过御座下的李承乾,带着毫不掩饰的敬仰,随即又恭敬地转向皇帝。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