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东宫司议郎-《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2/3)页

    “陛下!昔年文王访贤于渭水,光武投戈讲艺,皆千古美谈。然臣观太子殿下山东之行,赈灾安民乃其一,大兴文教、激励寒俊,其功更在社稷长远!”

    他语速平稳,引经据典却毫不晦涩。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太子殿下深得古圣之心!于灾荒甫定、百废待兴之际,不忘兴庠序、劝进学,此非止一时之善政,实乃为大唐植万世之根基!”

    “臣闻殿下令下,山东州县学风为之一振,寒门士子奔走相告,如久旱逢甘霖。”

    “此景此情,令臣想起高祖太武皇帝当年肇基帝业、雅重儒术,陛下亦圣谟承统、弘开科举,拔擢寒微。”

    “太子殿下今日所为,正是承继列祖与陛下之宏愿,且更进一步,将圣人之化,直接播撒于乡野阡陌之间!”

    这一番话,引经据典,层层递进,将太子之举拔高到继承祖志、利国利民、关乎国运的高度,马屁拍得滴水不漏。

    既彰显了自身学识,又将对太子的赞誉融于对朝廷政策的深刻理解和对皇帝圣明的歌颂之中。

    听得席间不少寒门或中等出身官员暗自点头,心生共鸣。

    李世民静静听着,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直到徐孝德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

    “徐卿之心,朕知之。”

    他目光转向李承乾。

    “太子,此诗言语质朴,然意蕴深远,励志之心,跃然纸上。不知此诗,太子从何而得?”

    刹那间,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李承乾身上。

    这首诗的风格与此世流行的绮丽诗风大相径庭,其来源引人好奇。

    是太子本人所作?

    李承乾起身,应对从容。

    “回父皇,此诗乃儿臣机缘巧合下偶得,感其劝学之诚,遂录之以励山东士子。未曾想竟能流传开来,得徐著作如此谬赞,儿臣愧不敢当。”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将“机缘巧合”四字轻轻带过,既未承认是自己所作,也未透露任何可能指向李逸尘的信息。

    李世民深深看了他一眼,没有追问。

    他深知这儿子身上藏着秘密,但此刻并非深究的时候。

    他更在意的,是“劝学”背后所代表的政策导向。

    作为帝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文化话语权的重要性。

    自登基以来,他大力推行科举,修订《氏族志》,无不是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知识和仕途的垄断,强化皇权。

    太子在山东的举措,无意间与他的长远战略不谋而合,甚至手段更为直接、更具煽动力。

    “嗯。”李世民微微颔首,将话题引回正轨。“诗之来源不论,其意甚佳。太子在山东倡导向学,此策……甚合朕心。”

    他语气肯定,带着帝王的决断。“天下承平,文教乃国之根本。使天下读书人皆得疏导,人尽其才,方是盛世气象。”

    李承乾立刻接口,语气沉稳而务实。

    “父皇圣明。然儿臣在山东亦深切体会,当下读书,于寒门庶族而言,仍是艰难之事。”

    “束脩之资,典籍之费,明师之难得,皆非小户人家所能轻易承担。”

    “朝廷欲大兴文教,非一朝一夕之功,亦不可罔顾现实,强求速成。”

    “儿臣以为,当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更多在于为天下读书人创造可安心向学之环境。”

    “此事关乎国运长久,需缓缓图之。”

    他这番话,没有空泛的道德呼吁,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资源。

    读书需要成本,而成本恰恰是世家大族垄断知识的关键。

    太子能看到这一层,并提出如此具体而审慎的建议,远超他的预期。

    这是一个开始思考帝国深层问题、懂得权衡与策略的储君了。

    “太子所言,朕深以为然。”

    李世民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定调。

    “此事关乎大唐未来气运,急不得,也缓不得。”

    “既要坚定其志,也需如太子所言,量力而行,营造环境。”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李承乾,带着托付的意味。

    “恩,此事关系重大,以后太子要多费心,尽心尽力。”

    “儿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辅佐父皇,推动文教,以不负父皇期望!”李承乾躬身领命,声音坚定。

    这番父子对话,落在殿内众臣耳中,无异于一道惊雷。

    皇帝与太子,在关乎帝国未来权力根基的文教政策上,达成了高度一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