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杜正伦抚须道:“李司议年轻有为,殿下屡次称许。望尔勤勉任事,恪尽职守,勿负殿下厚望。” 他是东宫老臣,言语间带着长辈的期许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考较。 李承乾示意李逸尘在靠近他下首的一个新设书案后坐下,案上已堆放了部分今日待处理的文书卷宗。 “这些都是今日各处送来的文书,你先看看,按轻重缓急分类,若有需立即处置或存疑之处,随时禀报。” “是。”李逸尘应下,深吸一口气,开始翻阅起来。 文书种类繁多,有来自三省六部抄送东宫知晓的普通政事摘要,有东宫各局署请示事宜的呈文,也有地方官员直接呈送东宫的谢表或建议书。 他需要快速浏览,判断其重要性,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甚至草拟批答。 起初,他看得颇为缓慢。 文言文的表述,繁复的官场用语,各种隐晦的暗示和潜台词,都让他需要花费更多心力去理解。 他努力回忆着原身记忆中关于官场文书处理的零星知识,并结合前世对唐代制度的研究,小心翼翼地批注着。 时间一点点过去,李逸尘逐渐找到了些感觉。 他摒弃了过于“教师式”的全面分析,尝试用更简洁、更符合程序的语言写下批注。 “此乃常例,可照准。” “此事关乎西州开发,建议转窦詹事详议。” “此呈文逾越规制,应发还本司。” 期间,他遇到一份关于太常寺请求增拨乐舞用度的文书。 他提笔批道:“请核东宫近日用度盈余,若无可挪拨,则依制驳回,言明国库艰难之意。” 既指出了问题关键,又给出了合乎规矩的处理方向。 他将批注好的文书整理好,呈送给李承乾过目。 李承乾仔细看了,偶尔会问上一两句,李逸尘皆能依据文书内容和制度规定对答,虽无惊人之语,却也稳妥扎实。 午时刚过,一名中书省的书吏送来一份加急文书。 李承乾阅后,眉头微蹙,将其递给下首的杜正伦和窦静传阅。 “诸位都看看,漕运那边递上来的,说是洛口仓至陕州一段,近日漕船阻滞,转运使言乃河道水浅,舟楫难行,请求延迟旬日运抵关中的粮饷。” 杜正伦看后,沉吟道:“河道水浅,确系常情。然今岁春汛未过,何来水浅之说?且延迟旬日,恐影响京师军民用度。” 窦静掌管詹事府,对实务更熟。 “殿下,此事或有蹊跷。臣记得去岁工部才疏浚过此段河道。即便水浅,亦不至于阻滞旬日之久。转运使所言,恐非全部实情。” 李承乾看向李逸尘。 “逸尘,你刚看过近月漕运相关文书,有何见解?” 他回想了一下方才浏览过的文书,其中有一份是半月前漕运衙门的例行汇报,提到了该段河道水流平稳,漕运通畅。 另一份是民部关于今岁漕粮起运的汇总,数字清晰。 他起身,谨慎答道:“回殿下,臣方才确见相关文书。半月前漕运衙门尚报河道通畅,今忽言水浅阻滞旬日,时间上略显突兀。” “且臣观民部文书,今岁漕粮数目与去岁相仿,并无特殊加运导致拥堵之象。” “转运使所请,理由似不够充分。或可令其详陈阻滞具体情况,比如具体在何段,涉及多少漕船,往年同期水情对比如何。” “同时,可咨询工部水部司,核实该段河道近期水文状况。弄清缘由,再行定夺不迟。” 他没有直接质疑转运使说谎,而是指出其报告中的模糊之处,并要求更具体的信息和交叉验证,思路清晰,合乎程序。 杜正伦闻言,开口附和。 “李司议所言甚是。事出反常,当究其详。不可因其一面之词,便准其延迟,否则易开推诿塞责之端。” 李承乾点头:“好!便依此议。窦詹事,你即刻草拟一份询问文书,发往漕运衙门并抄送工部水部司,令其限期明确回禀!” “臣遵命。” 窦静领命,看了李逸尘一眼,目光中多了几分认可。 处理完此事,殿内气氛似乎更加活络。 几位东宫属官看向李逸尘的眼神,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接纳。 他能迅速进入角色,处理文书条理清晰,关键时刻也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看来这三年他只是缺少一个机会而已。 李逸尘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