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必须适应这种转变。”-《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3/3)页

    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既要避免“爹味”过重,引人侧目,又要在合适的时机,以符合身份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东宫的决策。

    他重新坐回案前,继续埋首于文山牍海。

    申时末,鼓声再次响起,意味着今日的政务处理暂告一段落。

    属官们纷纷整理案头,起身向太子行礼告退。

    走出显德殿,夕阳余晖。

    几名同僚走了过来。

    詹事府主簿,一位姓王的中年官员笑着对李逸尘道:“李司议今日批驳漕运文书一事,可谓切中要害。往日此类含糊其辞的呈文,往往被轻轻放过,倒是助长了下面办事不力之风。”

    另一名左春坊的舍人也接口道:“正是。殿下近来锐意进取,东宫权重日增,下面各部寺监报送文书也愈发勤快。只是这文书质量,却良莠不齐,正需李司议这般细心之人加以甄别驳正。”

    李逸尘连忙谦逊道:“二位谬赞了,在下初学乍练,不过是循规蹈矩,依制而行。许多事情,还需向诸位同僚请教。”

    他态度恭谨,不居功自傲,让几位同僚心下更为受用。

    窦静走在稍后,此时也缓步上前,与李逸尘并肩而行,低声道:“逸尘不必过谦。你之才,殿下深知,我等亦看在眼里。”

    窦静对于李逸尘处理的王老五案件非常满意。

    在他看来李逸尘打开了太子在山东的被动局面。

    “东宫如今不同往日,陛下赋予听政之权日重,我等着为东宫属官,肩上的担子也重了。以往我等虽位列东宫,实则清闲,家族之中,亦不过视之为清贵闲职,难掌实权。”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昂扬。

    “如今却大不相同了。西州开发、山东赈灾后续、乃至如今日常政务处理,东宫皆有参与决断之权。”

    “不瞒你说,近日里,家中族老对待老夫的态度,都热络了几分。便是往日那些眼高于顶的部省堂官,见面也客气了许多。此皆因东宫权重,水涨船高啊。”

    李逸尘默默听着,心中了然。

    这就是权力带来的最直接变化。

    东宫不再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储君机构,逐渐成为一个拥有实际决策能力的“政治副中心”。

    这些东宫属官,原本可能只是被家族安排来“投资未来”,本身权力有限,如今却真正开始掌握部分实权,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家族地位自然随之提升。

    这种变化,无疑会极大地增强东宫内部的凝聚力和属官们的积极性。

    “窦公所言极是。”李逸尘附和道。

    “东宫地位提升,我等更应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方能不负陛下与殿下信重,亦不负家族期许。”

    “然也。”窦静点头。

    “故而,如你这般能干之才,正当其时。好好做,殿下不会亏待有功之臣。”

    说话间,已行至东宫宫门处。

    众人相互揖别,各自散去。

    李逸尘没有立刻返回自己的住处,而是沿着宫墙外的甬道缓步而行。

    他回想着今日的一切。

    司议郎的职责,比他预想的还要繁杂,需要极强的耐心和细致。

    他确实感到了不适,那种从“思想引导者”向“事务执行者”转变的别扭。

    很多时候,他本能地想对一件事进行深入剖析,像给学生讲题一样掰开揉碎。

    但理智告诉他,在官场上,很多时候只需要给出结论和符合程序的建议,过多的解释反而显得冗余和软弱。

    “必须适应这种转变。”

    他对自己说。

    “在这里,务实和效率往往比深刻的道理更重要。‘爹味’要收起来,但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丢,只是表达方式要变。”

    同时,他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东宫内部涌动的这股新气象。

    属官们因为权力的实质性增长而士气高涨,这对李承乾是好事,凝聚力更强。

    但这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比如骄纵,比如与其他官僚系统的摩擦,比如更引人瞩目的攻讦。

    他作为司议郎,身处信息汇总之地,或许可以在这方面多做些文章。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