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三天后。 两仪殿内,檀香袅袅。 殿中的气氛却因为朝廷要发放债券筹集钱粮而稍显凝重。 今日并非大朝,与会者皆是三省长官、六部首脑及几位核心的宰辅之臣,算是一次决定要务的小范围议政。 太子李承乾坐在御阶下左侧的特设座位上,背脊挺得笔直,右脚因足疾微微偏向一侧,双手拢在袖中。 他的目光低垂,思绪纷飞。 就在昨日,经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皇帝最终用印,一份加盖着朝廷大印,宣告发行五十万贯“贞观裕国券”的敕令,即将颁布。 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与往日审议重大国策时的反复斟酌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五十万贯“官债”,名义上是为了充实国库,以备边防、水利等不时之需。 票面印制虽也讲究,但无论是用纸的厚实、雕版的精细、防伪的复杂程度,都远逊于东宫之前为西州和山东事发行的债券。 然而,它背后站着的是整个大唐朝廷,是皇帝李世民的权威,其信用背书,在这些朝廷大臣看来,远比东宫更为厚重。 可李承乾感觉到隐隐的不安。 他担忧的并不是因为这债券会给东宫发行的债券形成压力。 他听过李逸尘深度分析过债券的使用方式。 知道这东西泛滥会非常危险。 他曾连夜草就奏疏,恳切陈词,以市面债券流通现状、民间蓄财有限作为说明,痛陈朝廷骤然发行如此巨量债券,恐超出吸纳之能,一旦信用有瑕,或偿付出现预期困难,必将引发灾难。 到时朝廷威信受损,会达到无法挽回的局面。 他的奏疏清晨便已送入两仪殿,但此刻,他坐在殿中,却感受不到一点其奏疏被重视的迹象。 父皇的脸上看不出喜怒,而几位重臣……他眼角余光扫过面无表情的长孙无忌,闭目养神的房玄龄,还有眼神中带着一丝不以为然的某些官员,心中那股不祥的预感越来越浓。 “众卿,”李世民终于开口,打破了殿内的沉寂,声音平稳无波。 “贞观裕国券即将发行天下。此番发行,意在缓国库一时之急,亦是为后续边备、工事预作绸缪。诸卿可有未尽之言,或施行之细则,可在此一并议定。” 话音刚落,民部尚书唐俭便率先出列,他掌管国家财政,对此事最为热心。 他躬身道:“陛下圣明。去岁用兵薛延陀,虽大获全胜,然军费耗损颇巨。今岁各地上报需修缮之水利、官道不下数十处,皆需钱粮。发行裕国券,实为开源良策,可解燃眉之急。臣已督责民部,加紧印制,不日便可于两京及诸道州府同步发行,定能迅速募集所需。” 他语气中带着几分如释重负的轻松,仿佛那五十万贯钱已唾手可得。 李承乾的眉头狠狠一跳,他忍不住抬起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唐尚书,五十万贯并非小数目。东宫前番发行债券,虽亦得民间响应,然其数远不及此,且有其特定用途。” “如今朝廷骤然发行如此巨量,用途又较为宽泛,民间蓄财有数,恐……恐难以尽数吸纳,若生滞涩,反为不美。” 他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客观冷静。 唐俭还未回答,一旁的中书侍郎岑文本却轻笑一声,出列道:“太子殿下多虑了。东宫债券能行,乃因殿下信用卓著,筹划得宜。然我大唐朝廷,陛下君临天下,威加海内,四海升平,万民归心。” “朝廷之信用,莫说五十万贯,便是百万贯,以陛下之天威,天下富民商贾,亦当踊跃输诚,岂有滞涩之理?” 这话说得冠冕堂皇。 更隐隐将购买债券拔高到对皇帝、对朝廷“输诚”的政治高度。 李承乾心中一沉,他知道岑文本素与魏王李泰亲近,此言看似推崇朝廷,实则是在不动声色地打压东宫此前债券成功的意义。 并将他的担忧曲解为对朝廷信用的质疑。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翻涌的情绪,目光转向御座上的李世民。 “父皇,儿臣并非质疑朝廷信用。然债券之事,自有其规律。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市面流通之资财总量有限,骤然投入过多债券,如同往池塘中过量注水,恐引发水漫堤岸之患。” “儿臣是担心,若债券价格波动,或兑付时稍有拖延,损伤的乃是朝廷颜面和天下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他试图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风险。 这时,一直沉默的长孙无忌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稳。 “太子殿下体恤民情,顾虑周全,臣等欣慰。” 他先肯定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 “然殿下或许过于谨慎了。我大唐贞观以来,风调雨顺,仓廪渐丰,民间殷实者众。” “前番东宫债券流通市面,颇受追捧,甚至溢价交易,足见民间资金充裕,渴求稳妥之增值门路。” 第(1/3)页